2017年04月13日09:39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對于中國的青春文學來說,新概念作文大賽不僅一舉推出一批知名青年作家,也因倡導“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刮起一股清新之風。如今,身處自媒體云集的互聯網時代,“新概念”平臺如何繼續吸引年輕學子?
“新閱會”杯第20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今天(12日)在上海作家協會啟動。在《萌芽》雜志社社長孫甘露看來,近些年新概念作文大賽來稿逐年遞增、大賽主辦方《萌芽》征訂數也相對穩定,這正是《萌芽》及“新概念”堅守文學品質、培育孵化新人所帶來的長期效應。“當90后讀者群體不斷提升與成熟時,雜志應該匹配這樣的閱讀需求。《萌芽》堅持文學性與嚴肅性,我們相信做好自己就會有市場。”
啟動發布會上,多名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與獲獎者談到,自1999年第一屆出爐至今,“新概念”走過了近20年。眼下網絡文學和自媒體興起,年輕人有了更多平臺展現自己,表達方式愈發豐富,但“新概念”所提倡的創新真誠表達并未過時,因此也就具有了持續生命力。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葉辛說,唐詩宋詞距今久遠,但依然有大量經典名句被人傳誦至今,正是來自其文學底色所引起的廣泛共鳴,新概念作文大賽極力挖掘的,正是能進入一代代讀者心靈、打動人心的好文字。
鼓勵年輕學子真實真誠投入生活中書寫
從曾經的一等獎得主,到如今的“新概念”評委,上海作家周嘉寧坦言,她在閱讀來稿時,會格外關心當下年輕人關注的熱點話題、遣詞造句的風格,但有些文章依然存在情節雷同、套話單一的窠臼,她期待看到更多活生生、活蹦亂跳的活潑文字,能躍動著年輕創作者的真實鮮活體驗與情感。這也是新概念文學平臺的初衷。
據悉,“新閱會”杯第20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由《萌芽》雜志社攜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全國14所重點大學共同主辦,聘請國內一流文學家、編輯和人文學者擔任評委,截稿日期為今年11月25日。
在圈內看來,眼下90后已登上舞臺,他們獲得消息的渠道多且便利,見多識廣的生命體驗比以往年輕人更需得到釋放與分享,因此,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直激發創造性和發散型思維,鼓勵學子不受題材、體裁限制,使用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語言,摒棄社會上流行讀物的影響,重返經典,創作出具有真正文學性的作品。這就需要更加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投入到生活中,去關注、感受、體察其中的復雜性。
有學者談到,新概念作文大賽的意義并不止于為國內文壇發掘輸送了一批好苗子,更在于打破教條的寫作方式,讓學生們發現作文還可以這樣寫。即便之后不從事純文學相關的工作或專職創作,參與者依然可以從中獲益。
啟動發布會上,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得主之一劉嘉俊說,那些懷揣文學夢從新概念這個“夢工廠”出發的年輕人,幾乎遍布文化產業多個鏈條,有人向嚴肅文學進軍,有人成了偶像,有人從事圖書出版、編劇、情感和時尚寫作,還有人創業做起生意,但不管怎樣,“新概念”就如同一個共同的人文烙印,激活了年輕人對文學的多元審美。
當好“土壤”,《萌芽》逆勢改版增厚
1956年在上海創刊的《萌芽》,是新中國的第一本青年文學刊物。60多年來,《萌芽》一直堅持當好“土壤”。孫甘露說,相比看“風向”,看“行情”,《萌芽》在求變求新的過程中相信文學本身的力量。
不難發現,《萌芽》一直強調文學普及和推廣,著眼于青年人文素養和創作能力的提高。1995年趙長天接手主編一職,后發起“新概念作文大賽”堪稱近代文壇一樁大事。
面對網絡新媒體的沖擊,《萌芽》去年再度大膽改版,頁碼由原本80頁增至112頁,以文學厚度來承載更為真實的力量。改版后,雜志新增“訪談”欄目,采取兩位知名作家對談的形式,帶來第一手文學資訊的同時,也為文學入門者提供了可供汲取的養料。其余版塊如小說、專欄、散文、“驚奇”、連載、“新概念”等,也朝多元化方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