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1日12:33 來源:未知 作者:創聯室 點擊: 次
蕭萍《沐陽上學記》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新媒體時代“愛的教育”親子讀本
轉自中國作家網
(日前,兒童文學作家蕭萍《沐陽上學記》作品研討會在中國作協會議室召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高洪波致詞,會議由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泉根教授主持)
兒童文學作家蕭萍的《沐陽上學記》,自2016年6月出版以來,引發了兒童文學評論家關注,這是一部具有多媒體時代閱讀特點的全新親子共讀之作,其中蘊含的親子之愛,既是一部個人化的作品,也展現了這個時代千萬個中國家庭共同面對的社會現實和教育現實。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也收獲了無數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的心,多次獲得浙江好書、中國廣電新聞出版報榜單。由此書引發的非吼叫媽媽理念,也在蕭萍教授的倡導下被關心家庭教育和親子教育的人們所熱議,多家媒體紛紛報道。
《沐陽上學記》一套作品共4本,經過7年不斷修改、反復打磨,精心創作而成。該作品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規劃,并獲得2016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2016桂冠童書、2016年“中國好童書100佳”、“媽媽眼中的2016中國原創好童書”等榮譽。
《沐陽上學記》獨特的個性化寫作、多元的文體表達、深入追蹤親子教育和兒童成長的現實主義追求也引起兒童文學界的關注,2月27日,《沐陽上學記》研討會在中國作協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高洪波先生為《沐陽上學記》題詞“撿一地愛的雞毛,湊一把詩的撣子”,作品之中飽含的濃厚的親子之愛和詩意表達,“撣去教育灰塵、拭凈人的心靈,是一部關注中國教育、中國家庭和關注現實的優秀作品”。
高洪波
與會評論家認為,《沐陽上學記》集童詩、兒童故事和教育手記于一體,堪稱非虛構的母子心靈成長史。作品在多文體之間自然轉換,兼具文學性、教育性的多元化文本,整個作品渾然一體,具有鮮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特點。
金波
“我一拿到這部書,就開始翻看起來,一下子被它的獨特新穎所打動”,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認為,“《沐陽上學記》表明了對童年的發現、詮釋和敘述敘事,永無終結,兒童文學的奇妙就在這里”。蕭萍教授在“ 追求完美,追求愛”的過程中的思考,讓這部書變得十分豐富,它吸收話本的形式,有機結構三個板塊,帶著豐厚的生活積淀,“用深入的筆觸呈現了中國式童年”,金波教授稱《沐陽上學記》是一部具有文體追求的關注現實的成功創新之作。
聶震寧
中國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出版家聶震寧先生談到,《沐陽上學記》“非常顯示作家功力的現實性和共識性寫作,又那么自然,不著痕跡,顯示了作家的功力”。不僅僅適合孩子閱讀,《沐陽上學記》揭示出了社會教育問題,也是文化問題,更是一部新媒體時代“愛的教育”詩篇,要為這樣優秀的作品大力點贊,值得所有成年人和全民閱讀,要讓更多的人來閱讀這部充滿大義大愛的兒童文學作品。
張之路
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認為這部描述00后成長的孩子的作品,很有話題性,他們是“非典”年代出生孩子,里面所敘述成長的故事具有廣闊的時代背景,其獨特的當下性和紀實性讓作品十分新鮮。它緊密結合當下的教育現實,十分鮮活,是一部接地氣的作品,十分可貴。
海飛
著名出版人海飛認為,《沐陽上學記》是本年度最有力量的一部非虛構文學作品,其中凝聚了堅持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親情的力量和創新的力量。
李朝全
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沐陽上學記》被評為2016年度“大眾最喜愛的50種圖書”,這表明蕭萍的作品很有讀者緣。“這部作品是面對子女教育,尤其是男孩教育這個時代課題,十分有現實意義。作家將一個私人化的經驗轉化成公共經驗,體現了自如的創作功力,她所追求的在小說與非虛構之間的文體,她所追求的藝術上的真實,非常成功。以前讀到《愛的教育》十分感動,現在讀到《沐陽上學記》這也是新時代的愛的教育。”
班馬
兒童文學評論家班馬也是最早提出《沐陽上學記》的“兒童新話本”創新性概念的專家,他深入分析了文學創新的精神和發展脈絡,他認為,蕭萍的《沐陽上學記》打開了一個創作新路,“是兒童文學作家進入新媒體時代,它可能是一個開篇之作。”并提出了由蕭萍作品引發的“新教育觀念”和“作家導演化“的全新創作理念。班馬風趣的表示,“我雖然是一個寫男孩子的作家,但寫不過蕭萍,她寫的男孩子真是一級棒”。
梅子涵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教授對《沐陽上學記》的藝術品格和個性化創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評價,“像蕭萍的這四本書,可以從藝術上面發現很多內容。蕭萍她的具有性格的寫作,強烈的主觀性,都與眾不同。她愿意用五年七年的時間,20年的時間或者是寫一個她愿意寫的東西。”梅子涵教授談到《沐陽上學記》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太缺少這樣個性化的創新之作,在《沐陽上學記》上可以看到,屬于蕭萍的郵票,我們把這個書放到一個信封里面,貼上郵票可以寄到蕭萍的家門口,這種獨特性至少今天沒有第二個。”
徐德霞
“充滿個性化的寫作,令人是耳目一新”,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徐德霞女士同時提出,“判斷一個作品是從這兩條線上來判斷的,一個是文學界分量夠不夠,一個是對大眾的影響好不好,能讓讀者得到什么。蕭萍的《沐陽上學記》都做到了”。
兒童文學評論家湯銳從兒童文學作家的迭代和鮮明的作家特點指出,“蕭萍的《沐陽上學記》超越了兒童校園小說前兩個階段,不是簡單的道德示范,也不是純粹的兒童反叛角色,她的作品是不走尋常路,具有鮮明的藝術品格和創作個性。作品中預設和運用了一種現場的“共讀”功能,每個章節均包括三個版塊——童詩現場、沐陽講述、老媽日記,通過兒童視角、作家和家長視角,圍繞各個教育主題展開立體的敘述,構成一個有著豐沛童年生活與強烈的兒童觀照的立體閱讀空間“。有評論家把這種創新形式稱為“兒童新話本”,它反映了兒童原生態的生存狀態,是真真實實的“教育現場”,在兒童社會學方面也頗具研究價值。
湯銳
“我覺得它一定是一個親子共讀的版本,讓所有為人父母的讀者可以找到感同身受的東西,所以這套書必定引來兩方面讀者的關注,我相信一定是親子共讀的效果,某種意義上是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蕭萍為當代都市兒童校園小說提供了第三種模式。”
陳暉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陳暉教授指出,《沐陽上學記》具有三個特性,多元化的文本樣式和一個先進的兒童觀。她指出《沐陽上學記》具有當代性、當下性和真實性,凸現出了強烈的時代特色,在文體上詩與故事、抒情與敘事、兩代人的敘事視角、多媒體時代的互文互詰,讓作品極具質感和張力,這都是源于蕭萍作品呈現出來的先進的兒童觀,包括平等、尊重、理解,鼓勵自己成長的現代教育觀。
劉颋
《文藝報》文學評論部主任劉颋認為,《沐陽上學記》三個聲腔三個聲調達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分別達成了寫作的意義,有力的表現了主題的豐富性。這個豐富的時代的文本表達應該有其匹配的形式,《沐陽上學記》真正體現出了兒童文學的現代性,可謂是應聲而出,其中充滿了愛和真誠,這是一個作家最令人心生敬意之處。
納楊
中國作協創研部納楊談到“蕭萍的寫作方式,這也是我們現在一直在提倡的,作家要深入生活的典范。深入生活,深入兒童的生活現場,深入兒童的心靈”。中國作協研究員王清輝女士和聶夢女士也都做了專題發言,她們對于《沐陽上學記》里面的中國兒童故事和不忘初心的寫作姿態,表示欣喜的相逢之感。
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鄭重談到《沐陽上學記》出版之初的設想,包括疑慮,擔心這樣獨特的多元文本樣式會在市場上無法獲得大眾的認可,但在作家蕭萍的沉下心的慢慢寫作過程中,出版社也體會到作家蕭萍教授的真誠和功力,他提到“一部用六到七年的時間來創作,用一到兩年的時間來修改的書稿,作家蕭萍的用心和功力是值得我們等待的。她的作品立足中國現實土壤,直面社會現實;用詩意的語言來消解眼前的茍且,為中國家庭的親子教育和兒童本位奉獻了一部全新的作品,更是為新媒體時代的兒童文學和語言發展提供了新的探索,作為一個社會閱讀者,我們出版社更是有社會責任和擔當,去出版這部優秀的作品讓更多人獲益。”
蕭萍
蕭萍教授表示這部作品是獻給兒童文學的,也是獻給兒童的,更是獻給兒童文學前輩的一個敬意之作,她希望從兒童自身出發、從中國家庭出發,從中國的教育現實出發,寫下這個屬于自己的作品,也寫下這個時代的文字,讓兒童的初心和詩意的光芒照耀前行的文學之路,告訴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觸手可及的身邊一樣蘊藏著寶藏。
王泉根
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泉根教授主持,他認為“蕭萍作為上海兒童文學作家,也是我們百年中國兒童文學富有個性的代表性的人物。可以這樣說,我們對蕭萍和她的作品做了一個探討,也是我們深入理解上海兒童文學,深入理解我們第五代兒童文學作家他們的人文情懷,和他們的藝術創新。蕭萍作品后面引發的問題和價值意義,涉及我們中國兒童教育,中國式兒童成長現象,兒童文學文體的創新問題,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和擔當問題,我們的兒童文學理論如何適合于今天豐富的創作變革現象”。
會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