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3日12:49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1991年認識戴小華,已經20多年,直到讀這本書才知道,她來自這樣的家庭。”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的馬來西亞華人作家戴小華長篇紀實小說《忽如歸》新書座談會上,上海作協主席王安憶這樣感慨。《忽如歸》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記述了戴小華家族1949年從大陸遷居臺灣后的生活際遇,尤其用較大篇幅敘述了戴小華胞弟戴華光在轟動一時的“人民解放陣線案”中的遭遇。
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評價,《忽如歸》的意義,不僅在于戴小華的家族記憶,而是這個家族成員的各種命運,連接著兩岸兩黨半個多世紀的復雜關系,展示了不為人知的血淚故事,“這是繼聶華苓的《三生三世》、齊邦媛的《巨流河》之后又一部現代民族痛史;這是一本大書,牢牢銘刻在20世紀中國人的滄桑記憶中。”
戴小華原籍河北滄州,生于臺灣,婚后定居馬來西亞。她是中馬兩國民間往來解禁前,第一位正式受邀訪華的文化使者,也是馬來西亞文壇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新書《忽如歸》的副題為“歷史激流中的一個臺灣家庭”,故事從戴小華母親在臺灣過世,家人希望實現母親葉落歸根的心愿開始說起,講述了戴氏家族近百年的生存生活史,尤其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05年戴小華父親戴克英去世的近30年時光的家族故事。“讀罷《忽如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相信戴小華寫它時更是內心激蕩。家園,對于她來說,是故土,是親人,是國家,是心靈的歸宿”,著名作家王蒙在序言中說,“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一段歷史,一個老鄉,一個家庭,一個友人。”
“自母親過世,這個故事就在我心中醞釀。近二十年來,每當夜深人靜,就會有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頻頻催促,似乎不寫出來,我的身心就無法得到安頓。”為完成這部紀實性的作品,戴小華近十多年頻頻往來大陸、港臺各地探尋搜集資料,而在三年寫作過程中,她曾經視網膜脫落的左眼再度出血,眼淚時常不受控制地流下。她說,如此費盡心血,只為以自己的方式接近歷史,觸摸傷痛,既為告慰父母,更在于歷史的真相需要不斷補充,歷史的延續需要不斷述說。
“這是一段交織著悲壯和榮光的國史,也是一段譜寫著愛與奉獻的家史”,復旦大學教授陸士清認為,《忽如歸》既有求真求實的史家精神,也有精心塑造人物的藝術匠心,更可貴的是其中包含著海外華人追求祖國和平統一的理想,填補了海外華人文學的一種缺失。“‘歸’是小說的核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說,對故土、對歷史、對文化的回歸渴求,讓《忽如歸》滿溢著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