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4日10:03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這個周六(25日),思南讀書會3周歲的生日派對上,將迎來一名粉嘟嘟的新生兒成員《思南文學選刊》——那粉嘟嘟的封面,正漾著早春的朝氣與新意,而這本大型綜合類雙月刊將填補滬上文學選刊的空白。在新媒體閱讀大潮的沖刷下,為何“逆流而上”新創一本文學刊物,刊物與讀書會結合會為申城增添怎樣的新鮮書香?
解開這個疑惑之前,記者傾聽了業內外的多種聲音。其中,有作家對文學品質的追求、有評論界發現好作品的激動、有風雨無阻去思南讀書會相聚的讀者,凡此種種,匯合成這座城市生動而迷人的閱讀表情。在思南讀書會策劃人之一、《思南文學選刊》主編孫甘露看來,當更多陌生的人因熱愛讀書而聚攏在一起,多元閱讀需求與城市文化氛圍互為激活,“交流中所迸發的靈光一現,好似一枚小小的文化種子,或許在某地某時,就會生根發芽,文學之美便會壯大成蔭。”
目前,走過3年的思南讀書會累計舉行了165期活動,近430名海內外知名作家、學者在此與讀者面對面,分享知識、故事與見解。思南書集銷售圖書累計達近萬種、3.5萬余冊,銷售額百萬余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高品質的文學對話離不開常態化的閱讀平臺,而“思南品牌”在文學選刊、讀書會、市集、人文書單等載體的整合呼應下,正成為書香地標,融入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流動的文化風景。
滬上文學選刊出爐動力:發現有力量的品質寫作
前兩天,《思南文學選刊》即將面世的消息在文學圈里刷了屏,不少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出版人言語里有掩飾不住的欣喜。
這本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雙月刊,擁有六大欄目,“敘事”“詩歌”和“隨筆”欄目選刊《收獲》《人民文學》《當代》等刊物近期發表的作品。青年評論家黃德海、項靜是選刊的兩位副主編,平時也供職于文學刊物,“閱文無數”的他倆在篇目遴選上有一套美學標準——注重語言的密度、作品中蘊含的個人和時代訊息,以及作者對文學形式的自覺意識。
翻開《思南文學選刊》,無論是李敬澤《抹香》融合了歷史記憶與切身經歷,還是唐諾《來想象一個作者》把自身體驗和閱讀心得置放在對《左傳》作者的猜測之中,在黃德海看來,這些作品都有廣闊的時空騰越力量,嘗試了一種新的文體和思考。“《儺面》在村莊人事的代謝里,試圖重建被人們遺忘的善良意圖,卻并不夸張,《長安陌上無窮樹》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溫暖愛意,《飛行家》則寫一個人雖百折千回卻沒完全消失的向上愿望,可貴的是,這些文字都很講究。我們團隊就是要選取跟復雜生活相稱的內容和語言形式,推舉一種有力量、有發現的品質寫作。”
新銳與經典、東方與西方,都在選刊里相逢。里爾克《唯有詩歌我們在注視》詩意裊裊、尼克《人工智能的起源》予人啟發、福樓拜的《淳樸的心》不動聲色壓著陣腳,加上書評人btr(筆名)執筆撰寫國內外文學界最新資訊,選刊兼具了美感與信息量。在作家弋舟看來,選刊集結在一起的,是那個渾然的、從來都在賡續與起承轉合的文學,每一筆,都有著“文體”的抱負。“幾乎就是一個矜重的宣言,這種氣象,我視作是對文學的自尊和自信。”
深耕多元閱讀需求,城市如被魔法喚醒
在評論家項靜看來,選刊的精挑細選,與思南讀書會對高品質文學對話的孜孜追求,是一脈相承的。“讀書會側重現場感與即時互動,營造出活躍的城市文化氛圍。選刊則好似一條條線索和啟示,把交流落定到紙面,有心的讀者可以借助選刊,創造自己的閱讀譜系。”
思南讀書會的雛形緣自幾年前的上海書展,當時思南公館承辦了國際文學周部分活動,作家阿城看到讀者秉燭夜游手不釋卷后,由衷發出感慨:“向文學致敬”。在過去3年的幾乎每個周六,思南讀書會都敞開大門歡迎所有喜愛閱讀的人,一長串中外文學大咖陸續亮相。讀者聽眾不用預約也無需買票,即便有人只圍觀湊熱鬧,讀書會照樣歡迎。
聽聽各路作家學者的觀點,成了不少市民的生活樂趣,一些勤奮的讀者主動將思南讀書會升級為自己的文學課堂。讀書會每年特設“致敬年度讀者”的暖心環節,不妨看看這群讀者吧:老讀者許樹建幾乎每期必去,他的孫子“00后”也開始關注讀書會;岑玥、杜湘濤、張攸蔚、金慧芬等讀者每期制作分享讀書會筆記,嘉賓發言、作品摘錄等素材每期能整理出好幾萬字;他們甚至建了個群就叫“思南一家人”,讓無法到達現場的一些讀者也能“回放”精彩瞬間;80多歲翻譯家馬振騁當過嘉賓也是忠實讀者,常搭乘公交車欣然奔赴閱讀之約……
思南讀書會策劃人之一李偉長說,讀書會不把讀者視為單純的聽眾,而是定位為重要參與者。“不會刻意為讀者定制口味,如果僅為了單純積攢人氣,多做一些有明星效應的爆款輕內容即可。但是,提供有品質的內容,才是思南讀書會的追求。”他說,文學名家成就了思南讀書會,讀書會又反哺了大批讀者,未來的文學名家就在他們中間,這是良性循環的文化生態,通過讀書會與選刊的陪伴浸潤,不分少長,彼此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