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16:23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郎凈、胡曉明、曾慶雨
古典詩詞是中國人心中的那份溫柔敦厚、小橋流水、風花雪月,有著令人向往的美好意境。2月18日下午兩點,第164期思南讀書會上,《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的主編胡曉明教授,與郎凈、曾慶雨兩位青年學者從這本辭典說起,帶領讀者在古典詩詞文化中尋訪,與傳統對話,感受女性詩詞的溫情與細膩。
基于傳統的女性文學研究
《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搜集了600多首從先秦到當下的女性經典作品,以唯美、全新的視點進行鑒賞,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女性研究,胡曉明認為是基于傳統。 一方面,“女性寫作是一個深厚悠久的中國文化傳統,任何一個傳統的研究要求真、求實、有所發現,女性寫作者到清代為止有近四千人,學界發現了女性寫作中被遮蓋的部分。”另一方面,“傳統需要人去解釋、對話、想象,產生意義,形成有機的、有生命力的、有意義的傳統。”以女性作品為中心是傳統理論中實與虛的兩個側面相結合。
古典女性寫作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怎樣的位置?胡曉明以月亮為比方解釋:“月亮很美,但當我們登上月球時才發現它的表面是坑坑洼洼的,月亮坑洼的真相未必能取消我們關于月亮的所有的美好想象。”同樣,對于古典女性寫作的傳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當我們用生命親近的時候,會發現不同。“如天地日月、風景常在,而光景常新。”研究古典文學,在于感受女性生命的氣質與情感的境界,在于獲得生命的一種充實、性靈狀態,對于當下社會,這種性靈狀態不可多得。讀書會現場,曾慶雨信手拈來古詩詞中有“月亮”意象的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現場詩意盎然。
胡曉明
女性文學研究的特點,胡曉明用四個關鍵詞概括,即“奇跡”、“精致”、“多樣”、“轉變觀念”。中國古代女性并不是想象中被壓抑的刻板形象,道光之前有近四千名女性作者,其中絕大部分出了詩集,有文獻記錄,不少女性詩人從事詩書教育,教人讀書、識字,有自我意識,有如此多的寫作表現,在世界史上可謂“奇跡”。中國女性文人在狹小空間里,用豐富的感覺描繪、體悟,曾慶雨概括“女性觀物往往能見局部與細微處”,她們創作的詩詞可謂“精致”。女性很“多樣”,女性創作也很“多樣”,有兒女情長,也有英雄氣概,也增加了讀者人格與生命的“多樣性”。胡曉明表示,“通過女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豐富我對人性的幽邃的生命體會,女性的那種陰柔的美,悠緲的美,空靈的美。另外一方面,作為男性,我還可以保留男性那種陽剛的東西,所以給人一種寬度、彈性與多樣性。”最后一個關鍵詞“轉變觀念”,胡曉明解釋,中國文學門檻不高,講格律懂形式即為美文,但又有境界的觀念,境界能夠無限悠長和幽深。所以寬入深出,即文學書寫容易,文學大家不容易。文學書寫容易,是古典中國的文化傳統給中國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設計,即人生之不幸,人人可以由文學而療傷。詩詞可以釋放或升華情感心理。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有人說女性寫作再怎樣寫,也沒有多少經典作品。但是“女性的寫作,它的功能不是成為經典作家,它的功能至少有一個,即療傷,通過寫作達到自我理解,也超越了苦痛的現實。我們今天研究這些作品,也可能增加對異性的理解,從而擴大我們的生命體驗。”因此,女性文學研究,需要轉變觀念,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它的功能。
詞學理論:弱德之美
《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中有詩詞大家葉嘉瑩的鑒賞,曾慶雨碩士期間師從葉嘉瑩先生,研究中國詞學,她現場講解了葉嘉瑩的詞學理論“弱德之美”,從“弱德之美”的概念、成因、條件談到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性情,然后結合葉先生不同時期作品系統進行了闡釋。
“弱德之美”是葉先生論詞之美感特質時提出的概念,概括為“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而“不得不去采取約束和收斂的屬于隱曲姿態的一種美”。就文體而言,不是只有詞體當中有“弱德之美”,不過是詞體的形式,因為參差不齊,它的音律、節奏更適合表現“弱德之美”。詞體非常適合表達“不得已”這樣一種感情。展現一種隱曲幽微、低徊要眇的姿態,這正是屬于“弱德”的一種美感。弱德之美由兩種力量消長而產生,一種是外在的壓力,另外一種是內在的隱忍持守之力。
曾慶雨
結合葉先生的詞,“弱德持身往不回”是其一生的寫照,葉先生曾用“風雨逼人一世來”之句感慨平生,在人生三次最大的患難中,“弱德”之體驗隨心性修養的提升而不斷豐富,從早年的“孤露之悲”到中年的“心靈隱痛”再到后來的“自我超越”,弱德之美在葉先生的詞中與她的生命體驗融合無間,完成了由“人事之當然”到了“天理本然”的過程。
曾慶雨結合葉嘉瑩不同時期的作品闡述”弱德之美“的發展過程,她引用葉先生的《蝶戀花》一詞:“玉宇瓊樓云外影,也識高寒,偏愛高寒境。滄海月明霜露冷,姮娥自古原孤另。誰遣焦桐燒未竟,斫作瑤琴,細把朱弦整。莫道無人能解聽。恍聞天籟聲相應”是葉先生經歷種種患難后所作的詞,曾慶雨以此為例,逐句分析,給現場讀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專業講座,讓讀者徜徉在優美的詩詞藝術之中。
女性寫作推動詩書文化
女性研究的進展包括一些工具書、資料書,還有系列論文、文學史研究。學界整理了大量精品、大型女性叢書,也有地方女性寫作群體的學術研究。女性的寫作,另一層面是推動一種文化教育,胡曉明強調,“她們對中國詩書文化的推動影響在于,使整個民風,社會的秩序,主流文化社會,變得更加溫柔敦厚,更加有文明的秩序。”
郎凈
作為辭典的寫作者之一,郎凈說看似她選擇了寫作對象,實際上她被帶入了那些女詩人們的生活,她在寫作辭典時常有感同身受之感。“這些文字都是用靈心慧性、用心血凝結而成的。當初寫這些文字的人,一定是惜之、吟之、恨之、愛之,每首詩詞當年都是滿腔的熱愛、滾燙的心靈,深情的吟詠,悵惘的追思。” 她還以女詩人的創作為例,“相逢各有因緣在,算人生、才能妨命,病愁何怪”,“消息問南枝,漏泄春痕。笑梅影,也如人瘦”, “雅游終日渾忘倦,緩促香輪月滿溪。 ”這些詩句都是晶瑩剔透的文字,表現了女詩人們靈心慧質的生活,溫暖靈動的想象。如果大家靜心閱讀一定會愛上這些詩句,感受到這種美好。
現場讀者
現場:郭 瀏
撰稿:李祝萍
攝影:遲 惠
杜湘濤
編輯: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