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7日10:41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記者從昨天舉行的上海市新聞出版 (版權) 工作會議獲悉:滬上目前約有2200家擁有發行許可證的實體書店和發行企業,國內知名品牌實體書店幾乎都花落滬上,在上海開設了分店。今年,申城還將新增近20余家各種類型的實體書店。
會議還透露了一組相關信息:滬上共計198種出版物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占全國總數的9.12%,保持了在全國長期規劃項目上的領先地位;上海數字出版快速增長,實現營業收入約883億元,同比增長18%。
實體書店回暖,擴張勢頭不減
最近幾年,實體書店回暖,成為滬上公共文化空間的亮麗風景線。眼下,全國較具影響力的品牌書店紛紛在滬開設門店,如江蘇的大眾書局、浙江的博庫書城、北京的蒲蒲蘭、重慶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等,甚至連日本的無印良品也在上海開了書店。不少品牌書店2017年在滬擴張勢頭依舊不減,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將有近20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開出。在資深出版人士看來,這既得益于上海政府層面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也凸顯了上海整體較為活躍的閱讀氛圍。近日,上海市 《扶持本市實體書店發展實施方案 (征求意見稿)》 完成,正征求各方意見。
國內品牌中駐滬步伐最快的當屬言幾又書店,今年4月將開出2家新店,分別位于虹橋天地和長寧來福士,面積各達2000平方米和3200平方米,此后還將繼續增開。大眾書局年內將新增3家門店,方所也計劃在浦東開出6000平方米的綜合書店。除了國內知名實體書店在滬快速增設新門店,上海本土也涌現了鐘書閣、大隱書局、上海三聯書店、半層書店、好久不見書店、曦潮校園書店等各具鮮明特色的書店品牌,它們在市場競爭中創新經營和服務理念,為行業復蘇源源不斷注入新活力。大隱書局今年將新開2至4家門店,500平方米以下的是書店,依舊叫大隱書局;500平方米以上叫大隱精舍,功能更復合,融合了書院、劇場、藝廊、古琴茶道等功能。
有學者談到,很長一段時間,書店被賣場的單一角色所遮蔽,深陷價格戰泥淖,如今實體書店更多地被視為閱讀掌燈者、文化價值的發酵器,以體驗感、多元化經營、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等要素打造核心競爭力,贏得讀者青睞。不少書店除了每年從60多萬種新書中精挑細選好書之外,還提供一系列個性化閱讀服務。比如鐘書閣專門打造“私密書架”保存讀者在店內購買的圖書,以專屬書架滿足一些讀者“做書店小老板的夢想”,還以“上門打造書房”服務增加黏性。一批書店正不斷拓展上海的書香版圖,變身促進培育城市文化空間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圖書出版支持學術研究與科研創新
在業內看來,實體書店的蓬勃發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海出版市場的活力。記者昨天還從會上獲悉,2016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上海出版單位共獲得32個項目資助,占總數的8.5%。此外,滬上24個項目被列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對象。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出版單位近年來注重培育原創力,以圖書出版來支持人文社科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和文藝創作。去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9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 歷時8年編纂出齊,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當代中國心理科學文庫》 《百年中醫史》《中國火藥史》 《現代醫學影像學》 等一批原創力作出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精準醫學”出版工程聚焦科技前沿,匯集諸多開創性研究成果,正在推進中。去年,上海新創辦了 《當代舞蹈藝術研究 (中英文)》 《建成遺產 (英文)》 《亞洲泌尿外科雜志 (英文)》《地下空間 (英文)》 《光子學研究 (英文)》 等學術期刊,頗受業內矚目。
上海圖書“走出去”也有新進展。去年,上海有30個向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圖書版權的項目獲得資助,“上海翻譯出版促進計劃”資助了5種圖書,越南文、日文和塞爾維亞文作品首次入選。
數字出版首超印刷行業
目前,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加速融合。會議透露,初步統計,2016年上海新聞出版各行業總計實現營業收入約1962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數字出版繼續快速增長,實現營業收入約883億元,同比增長18%,首次超過印刷行業的833億元,成為上海新聞出版第一大產業,占比超過45%。
在數字出版幾大板塊中,去年上海網絡文學營收23億元,增長28%;網絡游戲573億元,增長14.8%,全國市場占有率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410億元,同比增長18.5%。數字出版較大幅度的增長,也抵消了傳統行業營業收入下降或增長滯緩對新聞出版產業的整體影響。
有專家提到,數字出版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是技術革命、消費變化等交互作用之下的大趨勢。要保持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也要關注從網絡游戲衍生出來的電子競技等新行業的發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長點。2016年全國約有3800款國產游戲獲批,上海占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