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10:58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曹可凡、徐錦江、李天綱
12月10日下午,徐錦江、李天綱、曹可凡三位嘉賓做客第155期思南讀書會,圍繞徐錦江新書《愚園路上》,從愚園路談起,聊甜蜜的鄉愁、聊城市的歷史、聊人們的集體記憶。
愚園路是我的“下酒菜”
鄉愁,不一定是“愁”,而是一種對過往經歷的懷戀。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一些老建筑被拆除,建筑里面的人文故事也相繼失傳,令人痛心。所以,徐錦江從最熟悉的愚園路上開始,重溫歷史、還原歷史。他談到,“愚園路是我的‘下酒菜’,今天還原的是愚園路,上海還有很多的馬路可以還原,如果大家都來做這個自愿的工作,可以把整個上海的歷史文化原原本本地系統地還原出來,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徐錦江
曹可凡以自己居住的“錦園”為例,表示上海的每一條弄堂、每一條馬路、每一幢樓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這些歷史故事可以展開,上海的近代史會更加豐富。如徐錦江所說,“建筑是很冰冷的符號,如果沒有故事的話,它就沒有溫情。注入了每個人的故事,建筑就有了溫度,能夠真正地成為有情懷的鄉愁。”
曹可凡
在上海,一條條馬路、弄堂、里居,或許就是人們的“鄉愁”之所在。屬于愚園路的“鄉愁”是什么?李天綱說,愚園路建設、發展的高峰——上世紀20、30年代,正是上海的黃金時代。“那時上海房地產業非常發達,而且是往西擴展,從廣東路、福州路、漢口路、九江路到南京路,再往西走到靜安寺,南京路、靜安寺路接上愚園路。這就是文脈,城市建造的走向。”后來,日軍入侵,戰火橫飛,上海的西區因是租界,而受影響較小,愚園路之文脈就這樣從上世紀20、30年代流淌到今天。“上海的故事是講不完的,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在上海書寫,那個年代的英雄志士豪杰文人都來了上海,把故事留在上海。”
愚園路是近代史的縮影
徐錦江評價,“如果折射整個中國,愚園路是非常合適的近代史縮影”。一條路由西至東,發生過許多引起革命性時代變化的“蝴蝶效應”事件。比如愚園里曾經成立以留美的容閎和留英的嚴復為正副會長的中國國會,實際組織者唐才常隨后起事被殺,導致了改良派的分化,間接影響到辛亥革命的主張。徐錦江說,“愚園路的特點,是警權因分治而模糊。弄堂四通八達,人員五方雜處。”這條匯集黑道、紅道、白道、灰道故事的馬路,居住過陳獨秀、瞿秋白、茅盾、李濟深、黎錦暉、康有為、蔡元培等等各方人士。
李天綱
徐錦江和李天綱兩位嘉賓相互補充,介紹了愚園路的來龍去脈。1845年清政府與英國領事簽訂上海土地章程,形成最早的租界,接著范圍不斷擴張。當時租界里造了跑馬場,跑馬場主人因為想賺房地產差價,就把租界里的跑馬場賣掉,又去租界外開了一個更大的跑馬場。為了遛馬,拓了一條馬道,這條道就是當時的靜安寺路。“馬路”的來源或許和遛馬有些關系。太平天國時期,愚園路最初是一條軍路,后劃入租界。之后帝國主義通過非法的越界筑路,吸引了大量房產商,建造了高標準住宅。從新里弄堂到花園洋房,再到公寓樓,人口急劇增長。徐錦江說,“愚園路沉淀了深厚的歷史文脈,隨便逛逛,隨眼一望便是驚鴻一瞥”。
現場讀者
集體記憶還原城市歷史
在讀者與嘉賓的互動中,三位嘉賓對城市歷史的還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李天綱說,“讀書會是‘藥引子’,還原歷史‘整副藥’的配齊是大家一起做的”。 曹可凡表示,每一個人的歷史都是很珍貴的,每個人個人史都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這個時代歷史的一部分。在找尋歷史的過程中,徐錦江談到,鉤沉歷史主要靠三個“文”,一是文物(地面上的建筑),其次是文獻(中外檔案文史資料),第三是文化老人,他們是記憶的“活化石”。“每當我聽到原來弄堂里的長者去世時,就感到痛心,因為他們很可能帶走了一部歷史。你是否了解自己樓上樓下老人的經歷?是否了解你居住周邊的歷史?只有了解歷史,才能知道我是誰,來自哪里,又將往何處去。”《愚園路上》是拋磚引玉,徐錦江希望不僅可以通過集體回憶還原愚園路的歷史,包括把復興路,包括整個上海的條條馬路還原出來,最后能夠構成一個大的體系的上海文化。
讀者提問
現場:李偉長
撰稿:陳 思
攝影:遲 惠
杜湘濤
編輯:黃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