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上海代表團參加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6年12月09日11:4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即,今天,百余名上海文藝家、作家代表啟程赴京。大家紛紛表示,代表全市數萬文藝工作者赴京參會,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既要與全國各地文藝家交流上海近年來開展文藝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進展,更要積極建言獻策,努力博采眾長,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做出貢獻。
貼近時代脈搏,深入改革前沿
“作為作家,大多數時間是獨立工作的,參加全國文藝界的大聚會,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交流比較中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城市,為寫作的獨特性和共性而努力。”臨行前,上海作協專業作家陳丹燕這樣表示。“作協的工作是在作家需要的時間和地方‘扶’一把”,正是基于文學寫作個體勞動的特點,五年來,上海作協以“服務廣大作家,繁榮文學創作”為工作主線,圍繞出作品、出人才的中心環節,以創新的思路積極推進作協服務和文學創作,推動文學事業發展。
2014年下半年以來,上海作協陸續在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城、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交通行業和奉賢區“千人計劃創業園”建立了多個現實題材創作基地,先后組織多批作家深入到上海改革發展的前沿領域體驗生活、積累創作素材,滕肖瀾、陸幸生、王萌萌、孫未等作家的首批下生活創作成果已經面世。
創作的背后離不開人才和隊伍。2013年以來,上海作協通過實施《“531”培養計劃》,重點抓好專業作家和簽約作家兩支隊伍建設,不斷優化管理考核機制,加大創作扶持;依托青年作家創作會、“文學百校行”、“會師上海·90后創意小說戰”、“黑馬星期六”文學選拔賽等活動,遴選、培育文學新人。目前,上海文學隊伍結構、生態良好,特別在新生代作家、評論家中,出現了一批為全國關注的新的代表人物。赴京參會的上海作家代表中,中青年作家、評論家所占比例不小,不少人是第一次參加全國作代會。網絡作家更是新興的群體,2014年7月成立的上海網絡作家協會,積極開展針對新的文學組織和新興文學群體團結、凝聚、引導的工作,上海網絡作協副會長劉煒、蔡駿都在此次代表之列。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城市添彩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轉型、隊伍重構等新情況的出現,大批“文藝海漂”集聚上海這個大碼頭,成為上海文化發展的重要補充。營造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吸引、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優秀文藝人才,推動文藝創作的繁榮,既是文聯的基本任務,也是文聯工作的重點。五年來,市文聯積極發揮黨和政府聯系文藝界的橋梁紐帶作用,解放思想、轉變思路,用心凝聚、盡心服務,開創了文聯工作的新局面。
具有50多年歷史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25年從不間斷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規模、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覽、上海藝術設計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為上海文藝界引入藝術競爭機制,促進上海本土人才快速成長、成熟。上海美術大展、上海書法篆刻大展、上海廣播電視獎(電視文藝、電視劇)評選,“金手杖獎”魔術大會、“曲苑芬芳”專場演出、華東專業舞蹈大賽、金秋詩會、童謠歌謠比賽等,讓各領域文藝人才一展才華。
下轉◆2版 (上接第1版)赴京參會的不少上海文藝家代表都曾登上“百姓賞藝”舞臺,這是市文聯推出的惠民文化品牌。上海作協一批公益文學活動深受大眾好評。“思南讀書會”和“思南書集”已邀請到300多位中外作家和學者舉辦了130多期主題講座和朗讀會。
用好網絡陣地,發展文藝之家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當代人民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和平臺。上海市文聯在全國率先提出并探索建立了既具有較強展示傳播和廣泛聯系功能、又具有快速反應和互動參與效果的新型網絡工作平臺——網上文聯,網站注冊用戶已達25000余人。
上海作協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學”的文學服務轉型之路,作協官網和作協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三位一體即時聯動。上海作協主管主辦,擁有互聯網出版資質的大型文學數字出版和閱讀平臺“華語文學網”2014年7月正式上線,堅持主推經典、主流文學作品的定位,先后與海內外數百位華文作家簽約,為會員、文學雜志和文學社團提供數字出版、版權代理、創意孵化、評論推介等系列服務,向社會公眾提供優質、健康的文學內容。
赴京參會前,上海文藝家、作家代表相聚上海文藝活動中心。2015年,新改建的上海文藝活動中心建成并交付使用,藝術展覽、學術研討、交流座談、新春聯誼、影視拍攝、電影觀摩等文藝活動接連不斷,近期還面向社會大眾舉辦第一次公演,令文藝家的“家外之家”,成為市民的文藝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