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路內長篇小說《慈悲》專題
2016年12月09日09:43 來源:上海作家網 作者:上海作家網 點擊: 次
非常高興參加路內長篇小說《慈悲》研討會,大家都知道在當代文學中寫農村題材、寫農民的作品比較多,寫城市題材的作品比較少,特別是寫工廠題材的作品更加少見,還有我們平時看長篇小說也是看篇幅大的作品比較多,看篇幅小的作品比較少。
《慈悲》這本書我看了以后非常吃驚的,路內比我小10歲,寫得卻是我小時候的經歷,我們的小時候,經歷的時候生活覺得中國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中國有大面積上項目和開工廠的這么一個過程,那種化工廠、玻璃纖維,很小的地方都要干這個事。這個過程當中就滋生了很多問題,這是我親身經歷過的,走后門更不用說了,他寫了很大的一個潮流,這個過程當中,各種抵擋他的路,他拆你的橋,像工會那個人小本,這種東西他在一個不正常的扭曲的時代之下,因為辦公廠這樣的事物對人心造成的一些問題,這里面他是揭示的非常好的。這個里面你會看到他出現了好多問題,就是人心的那種扭曲,與之相隔而來的就是文化,在辦公廠困惑當中的扭曲,這些東西到現在他都陰魂不散,雖然占的筆墨不是很多,那里面有句話,只你刻刻字,練練書法,就成為了文化工人里面有知識的人,后來臨別的時候給他題了一個大展宏圖和繼往開來,像這種在現在好像稍微練點東西,他是一種對文化看似是尊崇,實際上是一種扭曲和戕害,我覺得這樣的狀態反映出來了。另外從這個書里面,還是要重視他的批判精神的,有好多事我們這個國家是不容易去做的,也不能去效仿的,除了是農業思維之外,就是我們沒有達到把工業的事辦好。這個在小說藝術創作當中是缺乏的,通過茅盾的子夜里面可以看出來,那個時候工業的發展,實際在外來資本對民族工業的沖擊這樣一個背景下,但是你覺得那個時候的發展和他的矛盾是一種很合理的,他是一種很結實的雙方關系的,他建立在一個很大的基礎之上,像路內這個《慈悲》里邊寫的人和人的關系,他也沒有改革開放以后工廠所面對的那些外來資本的沖擊,那種大的沖擊,他完全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內部的內耗和拼殺,寫的是這種較量,他還是揭示這個東西,我認為更符合我們國家整個歷史過程和人的這種精神演變吧。
另外我也比較同意楊揚剛才說的這個情況,像現實主義堅持是好的,在里邊也能看到余華的風格,從我個人的欣賞來講,我比較喜歡他前邊的《少年巴比倫》,我認為還是厚重,太飽滿,這個書是一個枝干,是一個還可以生發的東西,你會發現他敘述當中似乎有意無意忽略了一些東西,他可能認為這樣更簡約,假如他在敘述當中,也可以有一些閑筆,也可以描寫一下風景,也可以深入挖掘一下人的精神活動,或者是他離開主人公之外,他再探究點別的,我覺得是不是會更好?從我個人閱讀,我認為《少年巴比倫》可能更飽滿,當然這個也有他的好處,骨感美人和豐腴美人各有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