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路內長篇小說《慈悲》專題
2016年12月09日09:40 來源:上海作家網 作者:上海作家網 點擊: 次
看見路內心里特別舒服,他的書一直是我們的重點作品,我來人民文學以后編發過他兩個長篇,因為路內作為傳統意義上文學寫作的一人,他寫作里邊還有另外一種感覺,就是寫作當中沒有的怒氣,很多人寫作中都有的怒氣,但路內沒有,他身上的怒氣很少,即使寫過去的生活我感覺到的也是朝氣,這是他的特點,他很特別,有孩子氣,有意思,他的語言給我這樣一種感覺。我記得《天使墜落在哪里》那部小說,當時小淘和我說你看看吧,特別好玩,看了就放不下,看完后確實有這樣的感覺,幾個渾小子要照顧保護一個女孩,非常有意思的。
還有一點是他在寫作里邊語言的運用,可以用動嘴來形容,動嘴的本事在路內的小說里面非常多,很多小說主要是貧嘴,但是路內的小說里面沒有貧嘴,他說出的話非常值得玩味。路內的這部《慈悲》是有變化的,因為它前幾部作品,包括《少年巴比倫》、《花街往事》等等,我都仔細讀過,每本書都有新的變化,變化可以從情節上看出來,由過去認為主要特點動嘴和動心眼改到了動手動腳,動手主要是指寫情感表達,這是小說一個重要的結構線索,動手動腳支撐了小說,但是書中有歷史的沉重,主要還是通過歷史寫生活,我們過去對生活有無數的概念,在路內的書里可以看到最真實的,最真切的,最揪心的生活,同時也是可能讓我們有些開心的那樣一些生活,從70年代到今天,生活的滋味,尤其是每個人在尋找生活出路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試錯懲罰等等。路內小說為什么歡迎,就是普遍人們所要看到的,所感受的那種東西,我們很多作家是用一種變異的,或者走偏鋒的方式來表現,路內這一點有他的樸實這種優勢顯現出來。
所以這部《慈悲》跟他以往的小說有一點區別,以往細部的真切感更強,整體上是荒謬的,或者是背謬的,像《天使墜落在哪里》那部是非常的明顯,這一部《慈悲》,整體上和細部都力求實在,剛才胡平老師說到寫人的生活,他不是寫工廠那些場景性的東西。整體的實在還有一個,這部小說跟過去整體的背謬判斷不一樣,他整體上是非常難過的,是一種傷懷的寫作,可以說路內動了感情的寫作,以往他也動感情,但是沒有動的這么深,動得這么切,為自己的父兄輩動感情,我覺得是這部小說更加有分量的特點。剛才老師也說到,70后作家寫生活,跟60年代有銜接的,他們另外再調整一些東西,更早的那批人,一批現實主義作家和他們的生活元素,他們在寫與生活相關,與個人相關的,相關性的寫作這方面他們下的工夫非常大,找相關性,相關性是什么呢?跟三駕馬車不一樣,他們相關性是主體性的相關性,而路內這樣的作家他找的是可以湊得上熱鬧的相關性,小說里面我要寫那個東西,和他之間真正發生一種有機的相關,這樣的內容所以那些可以說不太相關的,或者說有機性不強的就可以忽略掉,我覺得這是小說必要的做法,因為很多無用的細節歸到一個長篇小說里邊來它是一種失敗,尤其是你講故事為主的小說,這一點上路內可以說他把小說有點正本清源的一種作用。
我剛才說到師父那一輩領起的,包括后來根生、水生他們,領起對于困難補助,這樣一種興趣,還有是師父那一代人的觀念,或者那一代人的社會,給予我們生存上不得不的選擇,這是一個方面,還有年輕人踢閥,老一代人填表,年輕人踢閥,這一條路內寫得非常有勁,你看后來根生給工廠里面搞的改革這一套,參與到那一套,遭受的碰壁也好還是失敗也好,還是讓工廠黃攤子也好,這些都是和年輕人想要有些動作,像踢閥一樣的東西有關系,他沒有寫一廂情愿把自己作為一個代言,我要替他們說話,他們很多東西合理性我要給他們展示,他沒有這一條,所以這一條也證明路內他們這一代作家看問題更客觀,更冷靜,更接近真切的人格成長,因為他不像過去一樣首先選擇一種人格,比如說大家剛才提到余華,路內是把主動性和被動性全寫了出來,沒有把70后或者年輕一代人看到無辜的存在,他們身上其實有很多很多問題,但是他們身上確實也有無辜的一面,但是僅僅就是一面,這一點上使得路內的小說寫得更客觀、更有分量,然后他的小說還是一貫的特點,就是好讀、透氣,我覺得這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