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21:03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張熠 點擊: 次
23日,由上海網絡作家協會主辦,上海作家協會與靜安區文化局共同倡議的“陜西北路網文講壇”舉行首場交流會。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網絡協會會長陳村,“中國第一懸疑作家”蔡駿,起點中文網白金作者血紅,閱文集團總經理楊晨作為首場嘉賓,共議當下的網絡文學。
全民閱讀、寫作的“網文”時代
循著指示牌來到陜西北路源創創意園,“90后”張英姿長舒了一口氣,“差一點就趕不上講座了。”緩緩上行的電梯里,是三位看著年歲比她還小一點的女生,其中一人正通過電話告訴對方,自己已經找到了會場。
她們的目的地一致——下午2點,5樓會場將舉行首場“陜西北路網文講壇”,蓬勃發展的網絡文學成為與會嘉賓的討論對象。在座嘉賓中,有自稱網絡文學“目擊者”的陳村,寫作者蔡駿和血紅,以及網絡文學的平臺經營者楊晨,大家試圖從不同的身份視角勾勒出網絡文學的全貌。
張英姿喜歡在午休或睡覺前閱讀網絡小說,“已經形成習慣了,每天都要讀,網絡小說讀起來輕松,并且我喜歡看別人推薦過的小說,質量不會太差。”碎片化時間、輕松的閱讀體驗、讀者推薦的評判標準,她的經歷是網絡文學讀者再普通不過的一個縮影。
“網絡文學的本質第一是娛樂,第二是UGC。”閱文集團總經理楊晨介紹,網絡文學所代表的是全民閱讀、全民寫作的時代,用戶生產制是核心概念;一方面是無門檻的寫作機會,另一方面,網絡小說的排行、點擊量,乃至作者收益完全由作為用戶的小說讀者所決定。
“上海有十多個專業作家,讓他們來決定大家看什么,這是不道德的。”從傳統文學到網絡文學,陳村認為后者的興起,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以前作品的好壞是專家評判的,但對網絡文學而言,真正變成了人民評判,作為個體的讀者的價值就此體現。”在陳村看來,網絡文學解放了無數人的寫作生產力,“網絡文學中有很多動人的故事,不說一篇網絡小說有一千萬人看,只有一千、一百個人看,并打動他們,也蠻好的。”
網絡文學的規模有多大?以閱文集團的數據為例,截至目前,閱文集團約有400萬注冊作家,幾十萬簽約作家,每年誕生1000萬部以上的作品。
“網文”100億規模可能被低估
“網絡文學是產生于21世紀的一個文化現象,最初,網絡文學的概念更像是一群文學愛好者,找到一個能讓作品不經過文學期刊編輯之手,直接讓讀者看到的平臺或渠道。”2000年,蔡駿的第一部長篇驚悚小說在網站“榕樹下”首發。
與當時相比,近十年來,網絡文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不再局限于“平臺”或“渠道”,而成為一個糾集眾多讀者、作者,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的文化現象。“起點中文網創建了網絡文學的付費模式,之后,網絡文學完成了一個圓周。在此之前,榕樹下時期的網絡文學,作者在網上寫作、發表文章,都沒有收益,網絡文學不可能寫到這么多、這么長。網絡文學能成為一個職業,作者可以以安定的姿態每日更新,是后來發生的事情。付費模式之后,網站、作者、讀者間達到了某種平衡。”陳村表示。
網絡文學改變了讀者與寫作者間的關系,兩者的互動成為網絡文學成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網絡作家血紅從2003年起先后創作了《升龍道》《巫神紀》《神魔》等十七本網絡小說,讀者與他的互動,一在催稿,二在猜測文章的情節發展,“故事本來可以寫得很平順,但如果被讀者猜中走向的話,那就不行了,于是就多繞幾個彎,把情節復雜化,讓他們猜不中。我們蠻享受和讀者的交流,他們越催稿,更新動力越大。”
網絡作家的日常更新量對傳統職業作家而言難以想象。“職業作家,一年寫10萬字就不算偷懶了。我曾經發瘋一天寫過一萬字,感覺整個人寫空了。”這是陳村的感悟。但對血紅而言,日更一萬屬家常便飯,“我每天工作時間兩三個小時,固定更新一萬多字,沖勁最足的時候,一天寫了九萬多字。”
楊晨介紹,“就閱文集團而言,去年給所有作者的稿費約有七八億元。”而從篇幅上看,短的網絡小說可能只有幾千字,但最長的已經超過1000萬字,正常一本網絡小說約三五百萬字。上海是網絡文學創作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約占全國網絡文學市場份額的90%。
楊晨提出,泛娛樂產業里,網絡文學看似不起眼,實則是娛樂產業的源頭和基礎,“網絡文學內容走在電影、游戲之前,內容有超前作用,電影要發展,可能要從網友文學中獲取內容。”因此,楊晨認為,“網絡文學100億元的規模可能被遠遠低估。”
網絡作家的線下“會客廳”
網絡文學的真正前景如何?有什么樣的特征?該如何評判網絡文學的發展?在陳村看來,網絡文學作為一個風起云涌的文化現象,已吸納大規模的人群參與寫作,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大眾應該去了解它、談論它。
“每個人的生活有時是灰色的,文藝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變化,從文藝中可以看到多重生活,這是網絡文學的意義。”陳村說。
據悉,“陜西北路網文講壇“計劃今年每月舉辦一期,列入邀請的既有網絡大咖也有知名作家,包括蔡駿、血紅、楊晨、骷髏精靈、洛水、金宇澄、孫甘露、毛尖、小白等,同時也將邀請其他領域專家參與。
網文講壇設在陜西北路,也是靜安區文化局推廣陜西北路歷史文化名街的一個舉動,意在將“陜西北路網文講壇”打造成網絡作家與讀者見面交流、網絡作家與各領域專家跨界互動的線下文化平臺。網文講壇也將長期為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員提供寫作、交流、展演便利,成為他們線下的“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