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2日17:2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鐘菡 點擊: 次
今夏,上海的天氣出奇炎熱,而同樣大熱的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讀書會”。上周六下午,思南讀書會接連兩場:一場是《豐富·精確——滕俊杰的影視導演藝術與文學表達》;一場是《海上風度——從周碧初文獻展說起》。就在同一天,上海季風書店也請來《晶報》總編輯胡洪俠,為大家演講“《隨想錄》是一條路”?;顒蝇F(xiàn)場,座無虛席。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就在這一天,上海不同街角的書店、圖書館甚至咖啡店里,正在舉辦的各種讀書會不下十場,且場場爆滿。
在上海,思南讀書會、上觀讀書會、大夏讀書會、上圖講座、海上博雅講壇……這些精心打造的讀書會為推動全民閱讀,營造書香社會,提升市民文化素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澳茉趦蓚€小時時間里,與書為伴,與寫書的人為伴,與愛書的人為伴,很幸福?!眲倕⒓油晁寄献x書會的郭小姐由衷地感慨。
讀書會,實體書店打開方式之一
室外是近40℃的高溫,大隱書局“滿庭芳”茶室里清涼無比,前排坐著聽講的阿姨從紙袋里掏出短袖衫,披在肩膀上。臺上,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熊月之正講著上海的“前世今生”,這是大夏讀書會“上海學”系列的第一期內容。下了班、逛完街,再聽一場讀書會,已是不少市民認可的休閑生活方式。
如今,讀書會已是日漸復蘇的實體書店“圈粉”的重要方式之一,書店不只賣書,還是人們交流的場所。到實體書店也不只是買書,而是為了體驗一種文化,感受一種氛圍。或者,就為了聞一聞那特有的書香。
上海三聯(lián)書店除了實體書店、24小時閱讀區(qū)外,還在辦公樓開設白領中心,定期舉辦讀書會,給白領提供休息、交友的平臺。
海上博雅講壇的創(chuàng)立則是基于上海圖書公司旗下古籍書店、藝術書坊等實體書店的歷史積淀與文化積累。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黨委書記、局長徐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種讀書會的形式是實體書店發(fā)揮促進全民閱讀的社會服務功能的一個典范?!皩嵺`證明,全民閱讀活動能夠與實體書店的經營發(fā)展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有特色,讀書會才能吸引讀者
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和大隱書局共同主辦的大夏讀書會,每月組織2—3期活動,聚焦上海歷史、藝術、文學、建筑等領域的讀書分享活動。目前已推出“論道系列”和“上海學系列”,先后邀請李零、孫甘露、熊月之、毛尖、羅崗等做客講解。
盡管作為公益活動,讀書會并不存在商業(yè)競爭,但要考慮怎么吸引讀者,做出特色。為此,大夏讀書會打出“上海本土”牌,聚焦本地人文和歷史。而依托于解放日報·上海觀察主辦的上觀讀書會則要求話題貼近當下社會熱點。
“復旦大學教授汪涌豪,最近出了三部‘游俠系列’,我們請他講古代的‘游俠精神’,并以此為切入點,講講為何如今社會上缺少見義勇為?!睆埩_上觀讀書會的顧學文還記得,自讀書會推出以來,最火的一期是請陸大鵬來講《西班牙“武士”女王給今天的歐洲留下了什么》。網上報名140多個人,現(xiàn)場來了120個,座位不夠,很多人站著聽完兩個半小時。“那次讀書會上,60%—70%都是年輕人,他們提出的問題令人驚訝和感動,從中可以知道,他們原本就讀了很多書,對歐洲歷史很了解?!?/p>
看著讀書會越來越多,思南讀書會的舉辦者們也感到欣慰。思南讀書會負責人陳思認為,讀書會的興盛,表現(xiàn)出上海市民的閱讀需求越來越大,文化素質越來越高,更多更優(yōu)質的讀書會涌現(xiàn),增強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
形態(tài)多,可有效推動全民閱讀
讀書會真正的用意和目的,在于讓更多市民熱愛閱讀,進而推動全民閱讀。為此,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作協(xié)和黃浦區(qū)委宣傳部設法拓展“思南讀書會”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每周六,配合讀書會,在思南公館的空地上開出“思南書集”,方便聽完讀書會仍意猶未盡的市民選書、購書。
上周末,思南讀書會舉辦的《海上風度——從周碧初文獻展說起》講座,合作方是上海油畫雕塑院,“讀”的內容則主要是周碧初文獻展。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說,當一張民國時期的老照片打在屏幕上時,觀眾立刻認出“這是張充仁”“這是張大千”,這樣的現(xiàn)場效果讓他非常感動。“現(xiàn)在是一個注重內容的時代,你有好的內容,怎么傳達給公眾,公共教育是重要的平臺。如今,文學藝術界正自覺聯(lián)合推動公共教育的跨界組合,讀書會形態(tài)越來越豐富,這是文化自信的回歸?!毙す日f。這種跨界的公共教育可以提升市民文化修養(yǎng),不光是聽眾,還有學者,大家共同營造一種氛圍。上海文化資源很厚實,要打破壁壘,充分調動起來,這是公立文化機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眼下,讀書會除了讀書,還在發(fā)揮著公共文化教育作用。前不久,圍繞第十四屆世界英語短篇小說大會,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邀請了華裔美國作家任璧蓮與北京作協(xié)副主席、《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坤舉辦“相遇地球村”講座。
任璧蓮盡管長著一副中國面孔,但她出生在美國,全程用英文演講,這并不妨礙與現(xiàn)場聽眾的交流。一位78歲的上海老爺叔在聽完講座后,分享了自己從70歲起開始學英語,立志游遍100個國家的經歷。他還表示,自己也想把各國游記整理成書出版。無疑,讀書會給了越來越多喜歡文學的人接觸經典、成就夢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