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3日13:44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徐穎 點擊: 782 次
新中國第一本青年文學刊物、培養出幾代作家的文學雜志《萌芽》迎來了它的60歲生日,昨天,《萌芽》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在60年里,這本雜志曾走出陸文夫、馬原、蘇童、金宇澄以及郭敬明、張悅然等幾代作家,如今60歲的它,依然是文學領域的領頭羊。
始終相信文學本身的力量
《萌芽》1956年在上海創刊。其首任主編哈華在創刊詞中解釋了刊名之由來:萌芽,既代表新生,又是紀念和學習魯迅先生在1930年代主辦《萌芽》雜志,“在文藝戰線造就大群新戰士”的精神。
在為紀念一甲子風雨輝煌推出的7月號特刊上,雜志重新刊登了巴金寫于1981年復刊號卷首的寄語。網絡時代讓寫作的門檻消失,但“有勇氣,有良心,有才華,有責任感”,理應還是每個青年作家努力的方向。60年來,《萌芽》也一再向讀者、作者證明,當好“土壤”,一直是自己最擅長也最堅持的事,相比看“風向”、看“行情”,《萌芽》始終相信文學本身的力量。
北島、顧城當年都投過稿
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曾于1982年至1987年在《萌芽》詩歌散文組當過5年編輯,回憶這段經歷時,他非常感激,自己在這里出版了人生第一部詩集。
趙麗宏說,1980年代初,正是朦朧詩風靡大江南北的時候,北島、顧城、楊練等詩人都給《萌芽》投稿,當時編輯部收到的讀者來稿,一麻袋一麻袋地堆在辦公室。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趙麗宏知道了當時還在當郵遞員卻狂熱喜愛文學的孫甘露,詩歌寫得很好,卻苦于無處發表。在昨天的座談會上,如今已是《萌芽》雜志社社長的孫甘露打趣地說,自己曾是《萌芽》的退稿者。
金宇澄小說生涯在此起步
《上海文學》執行主編、小說《繁花》作者金宇澄說,自己的小說也是從《萌芽》起步的。
1985年,金宇澄在《萌芽》上發表了小說處女作《失去的河流》,當時已經33歲了,次年,《方島》發表。《失去的河流》和《方島》接連獲得兩屆《萌芽》小說獎,在工廠上班的金宇澄因此獲得機會,進入上海作協辦的第一期青年創作班學習,他和郵遞員孫甘露等一批基層文學作者,作為文學新人集中培養。1986年,《上海文學》 以青創班專輯的形式,發表了金宇澄的《風中鳥》、孫甘露的《訪問夢境》、阮海彪的《死是容易的》。1988年,《風中鳥》得了《上海文學》小說獎,也是在這一年,金宇澄離開工廠,調入作協,成為《上海文學》的編輯。
金宇澄至今仍很佩服《萌芽》編輯部,可以始終觸摸到年輕人的脈搏。
繼續引領嚴肅文學雜志
《收獲》主編程永新早年也曾在《萌芽》上發表小說和散文。他說,《萌芽》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容忍作品不夠成熟,正如巴金所說,“他們是正在生長、發展的新生力量。所以難免腳步不穩”。
作為純文學雜志的掌門人,程永新特別感慨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像《萌芽》這樣的青春文學刊物很多,但《萌芽》至今仍然是領頭羊,這與它的掌門人有關。
1995年,趙長天接手主編一職,一系列的新舉措成功幫助《萌芽》再次“突圍”;1999年由《萌芽》雜志聯合北大、復旦等著名高校一起舉辦的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更堪稱近代文壇的一樁大事。
程永新表示,《萌芽》借“新概念作文大賽”華麗轉身,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大家都是從1980年代走過來,都經歷了商業大潮,經歷了經濟轉型,很多刊物就沒有聲音了,但《萌芽》依然屹立潮頭。他希望,“迎來60歲生日的《萌芽》作為領頭羊,能繼續引領嚴肅文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