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6日16:58 來源:人民網 作者:李曉宏 點擊: 次
應美國僑報邀請,中國作協副主席王安憶11日下午出席該報作家俱樂部第十二期活動,與來自紐約地區的200多位文學愛好者暢談,探討小說寫作中的“故事與題材”。
從1976年發表處女作《向前進》開始,創作生涯走過40個春秋的王安憶,至今已出版長篇小說13部、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各8卷,以及散文、論述多種,多次獲得華語文學界大獎。座談中,她生動追憶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和寫作動機,并細致講述了其代表作《長恨歌》的創作過程。
王安憶說,文學與寫作讓青少年時期的她在文革的混亂與動蕩中找到一種宣泄和寄托。文革下鄉的經歷、80年代的激情歲月讓創作發育期的她汲取了充分的養料,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項目更為她打開廣闊的視野。“那些年運氣好得不得了。”王安憶坦言,中國社會正經歷日新月異的巨變,身處這樣一個時代,作家很幸運地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
怎樣運用這些素材?王安憶表示,素材需要故事和主題。“中國的作家取得今天的成績不容易。但眼下美國書店里仍鮮見中國作家的書,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作家不像美國作家那樣會講故事,懂得如何將一個平凡的事件擴展延伸,創作思維有些狹窄和僵硬。”
“如今校園里的不少學生,寫東西也是動輒一對小情侶之間如何如何,思路欠開闊。”在復旦大學教授中文的王安憶曾請美國作家來校指導培訓,“美國作家會讓學生們每人想一個名字,最后挑出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生發故事的詞,如護照、鏡子等。這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近半年在紐約大學作訪問學者的經歷,讓王安憶對中國文學乃至海外的中文文學創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在紐約看到包括唐人街鞋匠等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這些人和故事都可以成為海外作家開展創作的珍貴素材。”
“1983年,我在大連一個座談會上第一次見到您,那時我只有十幾歲。您后來寄給我一本兒童讀物,扉頁上留言勉勵我將來做一個好人,成為一個好作家。”現場一位女聽眾起身對王安憶說,“時隔33年紐約再相遇,我沒有成為一個好作家,但每天在努力做一個好人。”互動環節,一段跨越時空的機緣,感染了百余觀眾。
座談會上,僑報總裁游江致辭并向王安憶贈送紀念品。著名作家王鼎鈞應邀出席,他致辭稱,王安憶的創作“擴充了文學史的篇幅,增添了中國文化的遺產,增添了我們寫作的信心。”
《僑報》總裁游江向王安憶贈送紀念品。
王安憶1954年3月生于江蘇南京,現為中國作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今年年初出版的最新長篇小說《匿名》,被視為突破其風格的標志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