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1日09:57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一箱從墨西哥寄來的雜志漂洋過海,近日來到巨鹿路675號上海作協。雜志封面寫著黃色的“中”字,“中”字一豎別出心裁地被一雙木質筷子取代;封底明黃色背景上是大大的紅色“文”字。這本《歲月之光——當代中國文學專刊》去年末在墨西哥出版,這也是第一本將中國文學介紹給西語讀者的文化雜志,電子版同時上線。
墨西哥文學界如何與中國文學“搭”上橋?上海作協2008年創辦的“上海寫作計劃”成為“紅娘”。由現任上海作協主席王安憶發起的這一文學活動迄今已接待來自34個國家的47位外國作家來滬擔任“駐市作家”。每年入選這一計劃的外國作家都會在上海生活兩個月,參加各種文學活動,融入上海市民生活。
《歲月之光》的策劃者正是參與2014年“上海寫作計劃”的墨西哥作家杰米·潘奎維。出生于1973年的杰米·潘奎維憑借處女作《中國玫瑰》獲胡安·魯爾福國家藝術獎,他在墨西哥伊拉普阿托市生活工作,與當地文化部門共同創辦創意寫作工坊,并為多家媒體寫每周書評。杰米·潘奎維為《歲月之光》撰寫了卷首語,緊隨其后的是評論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揚撰寫的《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一文,主要概括了中國文學與外來文學及城市與文學的關系。
整本雜志頁面中不時躍出中文和中國元素,上海作家作品占據了絕大篇幅,其中包括上海詩人趙麗宏的4首詩歌和上海作家陳村、滕肖瀾、小白、殷健靈、孫未的小說節選。著名詩人舒婷、多多、北島的作品也收入其中。參加同屆“上海寫作計劃”的阿根廷詩人恩里克·索利納斯、墨西哥劇作家艾爾伯特·維拉瑞爾和新西蘭華裔作家艾麗絲·王分別為雜志撰寫了《論中國詩歌創作》、《上海印象記》及《一位新西蘭移民的佛教葬禮》。
世界上不少文學城市都擁有自己的寫作計劃,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67年成立的“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由著名華裔作家聶華苓及其丈夫、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創辦的該計劃,是全世界首個由大學舉辦的全球性作家交流計劃,成立以來,已有超過115個國家的1000余位作家獲邀到訪當地生活三個月。1979年之后,余光中、梁牧、王文心、白先勇、蕭乾、艾青、陳白塵、茹志鵑、王安憶、吳祖光、張賢亮、馮驥才、汪曾祺、北島、阿城、劉索拉等中國作家曾先后參與“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
作為“上海寫作計劃”的發起人,王安憶曾坦言,在愛荷華的三個月經歷讓她獲益匪淺,“比起包裝好推出去的城市,讓外國作家親身住上兩個月,也許更有說服力,更能打破既定的印象”。王安憶說,全世界相似的駐市計劃幾乎都沒有寫作要求,因為作家的創作是自發的、無法被約束的。與它們相比,“上海寫作計劃”是相當年輕的,對于應邀或主動申請而來的作家們來說,“上海”可能是最有吸引力的因素。
事實上,盡管對于參與“上海寫作計劃”的外國作家沒有具體寫作要求,先后來到上海的“駐市作家”幾乎都表達過對中國和上海的創作欲望,2011年“駐市作家”、瑞士作家瑞麥·菲利普和2015年“駐市作家”、保加利亞作家格奧爾基·格羅茲戴夫撰寫的散文集《上海》已分別在當地出版。
“上海寫作計劃”也促進了上海文學的國際傳播,趙麗宏的詩歌集、散文集和陳村的小說分別在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出版發行。其中,趙麗宏散文集《鷺鷥》的保加利亞譯本正是由2012年“上海寫作計劃”參與者、保加利亞女作家伊蒂莫娃翻譯的。“上海寫作計劃”直接促成了中國文學與國際文壇的互動,為外界提供感性了解上海文壇的機會,中文作品藉此平臺插上不同語言的翅膀,西語雜志《歲月之光》成為最新到來的“驚喜”。
作為上海作協與國外文學機構交流的平臺,“上海寫作計劃”近年還分別與愛爾蘭科克市和新西蘭邁克·金寫作中心達成互換“駐市作家”協議,上海作家蘇德、孫未、須蘭和小白分別成為科克和奧克蘭的駐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