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9日15:06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夏琦 點擊: 次
去年夏天《萌芽》雜志社舉辦了一個純文學的筆會,邀請了兩位外地青年小說作者。活動結束后,雜志執行主編傅星問他們接下去會忙什么,他們的回答是立馬要做兩件事,一是回老家辭職,二是來上海寫電視劇——對于這樣一種作品從文字到影視的轉化,以及創作者的華麗轉身,傅星昨天在文學精品創作會議上說:“感覺上已經擋不住了。”
《萌芽》是一座金礦
網絡作家王小磊(筆名骷髏精靈)的作品覆蓋了全類型IP改編,包括游戲、漫畫、電影等。2015年,兩款手機游戲登頂蘋果IOS銷售榜冠軍,《星戰風暴》和《機動風暴》兩部作品的電影分別由阿里影業和河馬動畫制作——大流量網站、手機平臺、各種APP,以及漫畫、動漫等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影響到的人越來越多。
適合影視、游戲改編的,當然不僅僅是網絡文學。近來不斷有制片人向傅星表達這么一個意思:你們《萌芽》就是一座金礦。《萌芽》以發表青春文學為主,也會刊載一些類型化的小說,最近就有夏茗悠的校園小說《八分鐘溫暖》,那多的懸幻小說《幽靈旗》《亡者永生》,王若虛的青春小說《尾巴》《我們居然回去了》出讓了影視版權;金國棟、張曉晗、八月長安、馬廣的一些作品也在洽談中。傅星說,還有一個情況是,許多年輕作者都跑去寫影視劇了,并且做得風生水起。
原創精品留在上海
《收獲》如今電子刊、微信、微博、淘寶店全面鋪開,但主編程永新堅持一點,全媒體時代,內容為王,原創為王。他提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雜志推出的三期青年作家專號,當時那些年輕作家日后都成了中國文學的中堅,很多作品被改編成了電影,比如余華的《活著》,王朔的《動物兇猛》被改編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蘇童的《妻妾成群》改成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文學馱著電影走出了國門。
程永新說,原創的優秀文學作品都往上海跑,因為上海有中國最好的文學期刊群,上海有容納原創作品最好的平臺——有青年文學的領頭羊《萌芽》,有中國最好的大型文學期刊之一的《收獲》,還有《上海文學》《上海文化》等刊物,如果再整合出版社、媒體和網絡作協的資源,把原創文學精品的IP留在上海應該不是幻想。他還建議,應該在上海建立劇本工廠。
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網絡文學作品、類型小說風生水起,IP成為躲不開的熱詞。但正如作家路內所說,這幾年來,相對比較傳統的文學寫作、嚴肅寫作,確實是遇到了一些現實的問題。
滕肖瀾說,IP盛行的當下,當我們在批評某些熱門網絡小說帶給讀者無營養的閱讀快餐時,不妨也去關注一些他們在構思、情節沖突、氣氛渲染等方面的深厚功力。這一點,得到評論家張定浩的贊同,但他也表示,通俗小說往往缺乏自我反省和探索,它只是一味討好和迎合目標讀者。而真正好的小說,則充滿了智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