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9日11:50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上海有容納原創作品最好的平臺:青年文學領頭羊《萌芽》、中國最好的大型文學期刊之一《收獲》,以及老牌的《上海文學》、評論核心期刊《上海文化》等刊物。整合出版社、媒體、作協和網絡的種種資源,‘文學之城’不會是空中樓閣,把原創文學精品IP留在上海不會是幻想。”18日舉行的2016年上海市文學精品創作會議上,《收獲》主編程永新的這番發言,一石激起千層浪。
世界文學之城,夢想不遠
“世界文學之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4年啟動的文化項目,旨在通過評審,為全球以文學文藝創作而知名的城市做出冠名示范,促進文學原創力與公共文化的融合。英國愛丁堡、澳大利亞墨爾本、美國愛荷華、愛爾蘭都柏林等11所城市先后被命名為“世界文學之城”,目前,中國尚沒有城市獲得這一稱號。
以首個成為“世界文學之城”的愛丁堡為例,歷數在此生長的文學家,就算你不熟悉哲學家大衛·休謨和《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也一定知道吟誦“我的愛人像一朵紅紅的玫瑰”的羅伯特·彭斯,偵探故事系列《福爾摩斯》作者亞瑟·柯南·道爾,《金銀島》作者、小說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生,J·K·羅琳也是在移居到愛丁堡后,在中世紀城堡的咖啡館內醞釀出一本接一本的《哈利·波特》。
今年初,在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的發起下,上海申報“世界文學之城”的工作被提上日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公布的評選標準,“文學之城”有7條指標:包括一流的出版機構,高質量的院校,適合文學發展的城市環境,豐富的文學活動和文學節,豐富的文學設施和文化機構,翻譯和出版外國文學具有成果,以及有效運用媒體推動文學發展。
參照這些指標,上海距離“世界文學之城”有多遠?市作協黨組書記汪瀾報出的“成績單”令人欣喜——僅最近三年,凡與文學相關的國家級獎項,上海作家均有斬獲;全國重要文學作品年度排行及省直轄市一級文學評獎中,十二五期間,上海作家作品獲獎及上榜達近百人次。不僅年輕作家, 許多文壇宿將也有新作、佳作問世,創作進入新的活躍期,特別是現實題材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呈現上升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還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創作門類均衡、創作勢頭活躍、風格類型多元,規模在百人左右的青年作家方陣,從70后、80后到90后,從傳統文學到類型文學、網絡文學,從創作到評論,都有代表人物和領軍人物。
生活在這座城市中人們的切身感受是,文學品牌活動與城市生活越來越密切相關,吸引外國作家駐市寫作的“上海寫作計劃”、上海書展期間的“國際文學周”,每周與市民相約的“思南書集”和“思南讀書會”都辦得風生水起。
開掘文學金礦,天地很廣
“《萌芽》是一座金礦”,《萌芽》執行主編傅星提到,最近不斷有影視制片人向他表達這一觀點。“金礦”的含金量在哪兒?傅星舉例,最近發表于《萌芽》作品中,就有夏茗悠的校園小說《八分鐘溫暖》、那多的懸幻小說《幽靈旗》《亡者永生》,王若虛的青春小說《尾巴》《我們居然回去了》賣出了影視版權;金國棟、張曉晗、八月長安、馬廣等作者的作品也在洽談中。這還不用提更早以前,蔡駿在《萌芽》發表的幾部懸疑小說都拍成了電影;郭敬明的電視劇《夢里花落知多少》《幻城》也是改自當年在《萌芽》刊發的同名小說;安妮寶貝的《八月未央》最初也是在《萌芽》推出的小說。
在上海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發起的青年編劇沙龍40多名會員中,萌芽系作者占了70%以上,包括電視劇《花千骨》編劇饒俊、參與策劃編劇電視劇《愛的創可貼》《杉杉來了》《何以笙蕭默》的金國棟、參與編劇《愛情公寓》的甘世佳、《辣媽正傳》編劇秦雯、《翻譯官》編劇滕洋,《十送紅軍》編劇胡堅和李海洋等等。
早年,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看《收獲》找故事不是秘密,商業電影大潮襲來后,當觀眾越來越不滿足于單純的視聽刺激后,優秀原創文學的價值再次凸顯。“應該利用原創作品集聚上海的優勢,建立劇本工廠”,程永新說,去年口碑上佳的電影《烈日灼心》正是根據《收獲》發表的小說《太陽黑子》改編的,編輯部做了義務影視版權代理工作,最近,他還向有關影視機構推薦了《收獲》發表的反腐題材小說《三個三重奏》。
剛剛獲得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小說家獎的路內坦言,手頭相當一部分的工作是把自己的小說改編為影視劇,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改編的電影獲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臺灣金馬獎、日本東京電影節等多項新人獎提名,目前正在熱映的新片《紐約紐約》編劇欄也有路內的名字,根據他一部短篇小說改編的上海青少年勵志體育題材電影即將投拍。
上影集團和SMG尚世影業將分別將蔡駿小說《最漫長的那一夜》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蔡駿回憶,當自己把這部小說發給《上海文學》執行主編金宇澄,等待一星期后收到“小說很棒,準備用在(上海文學)八月號頭題”的回復時,激動地掉下了眼淚。而金宇澄拿遍各大文學獎項的《繁花》在王家衛手下會呈現何種影像表達,業界和觀眾都在期待。
傅星認為,上海作協有1600余名會員,有極為豐富的題材故事資源,關鍵是如何更有效地搭建作家和制片人的溝通平臺,可以通過組建平臺和隊伍以超越商業性的情懷打造精品力作,并與青年編劇保持更緊密的合作,既分享他們的創造力和激情,也對他們的創作加以引導、提醒,僅有娛樂精神和商業利益的驅動是不夠的,還要有思想、社會、歷史和價值觀的擔當。
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感慨,兒童文學過去和兒童劇、電影、電視劇關系密切,現在“好像離婚了”,很少有對應轉換。青年作家滕肖瀾指出,創作如何兼顧可讀性、文學性、思想性,將作品格局放大、目光放遠、范疇放寬,值得每個寫作者思考與探索,“比如IP盛行的當下,當我們在批評某些熱門網絡小說帶給讀者無營養的閱讀快餐時,不妨也去關注它們在構思、情節沖突、氣氛渲染等方面的功力,看看哪些是別人擅長的、自己缺少的,取長補短,打破年齡或其他因素帶給自己的束縛,不斷完善自己的寫作。”
未來新作新措,謀劃已定
未來一段時間,上海作家有何新作、新舉動值得讀者期待?圍繞今后五年重要歷史節點,上海文學界早有準備和謀劃。曾以《長街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王小鷹正著手創作的是一部關于父輩精神信仰和信念的“大部頭”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為寫好這部作品,她花了幾年功夫收集了大量素材,去年還兩次去蘇北老區下生活。王小鷹說,這部小說“不是單純地寫父母當年打鬼子的經歷,而是站在今天的立場反觀父母們走過的艱難的道路,反思我們當下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為迎接建黨95周年,市作協散文專委會發起“上海紅色記憶”(暫名)主題創作活動,圍繞黨中央在上海的重要活動,擬定了十多個選題,這一組作品計劃下月起將在中國作協旗下《小說選刊》以專欄形式刊出,電子期刊《上海紀實》也將同步刊出。趙麗宏正在主編一部同類題材詩歌集,計劃年內出版。曹致佐的長篇紀實文學《周恩來與中國電影人》、谷白的電視劇劇本《魯迅》、長篇小說如須蘭的《革命之路》、小白的《孤島》、孫建偉的《芒刺》等也在創作之中。
由上海市作協和奉賢區共同發起成立的“上海市作家協會奉賢創作基地”近日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市作協繼上海現實題材創作浦東基地和交通行業基地后成立的第三個創作基地。目前,不少深入基地體驗生活的作家已在創作或醞釀新作,滕肖瀾正在創作一部上海金融題材長篇小說,王萌萌計劃創作書寫“張江創業女性”群像的長篇小說,孫未剛剛完成描寫檢察官群像的紀實作品《國家公訴人》,也為自己下一部“互聯網+金融”題材長篇新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葉永烈描寫上海當代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三部曲第一部《上海——冒險家的失樂園》(暫名)已經完稿,作品以今日浦江兩岸的滄桑巨變為背景,續寫幾位當年上海冒險家的第五代子孫重返上海灘創業并融入上海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