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5日20:56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經過去年3期不定期試刊,23日,上海作協旗下電子刊《上海紀實》宣布正式上線,未來將固定為季刊發行,每期刊發文字15至20萬字。
“上海作協旗下有《收獲》、《上海文學》、《萌芽》等知名文學雜志,但以虛構文學為主,紀實文學陣地偏少是普遍性問題”,《上海紀實》主編朱大建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上海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創作十分活躍,涌現了一批新老作者;如今,虛構作家隊伍傳承有序,紀實文學創作卻面臨隊伍老化、青黃不接的局面,“從《上海紀實》試刊3期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作者在60歲上下,年紀最大的70歲。”
“作協做了一件大膽、勇敢的事”,在《上海紀實》副主編、紀實文學作家陸幸生看來,報告文學與一般新聞通訊最大的區別就是帶有主觀色彩,思維高度和判斷思考決定了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的高下,“如今,人們習慣利用零碎時間通過手機閱讀。數千字長文與碎片化閱讀習慣是相悖的,對讀者來說,邊走邊讀還要邊思考,似乎是個逆勢而為的要求。”
“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確實存在發表難的問題,它們與市場上流行的娛樂、消費性文字有距離”,上海作協黨組書記汪瀾說,“文學+互聯網如何走出新路,為上海文學創作營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是我們必須應對的課題。”《上海紀實》正式上線的2016年第1期目錄上,出現了孫未、薛舒等中青年作家的名字。孫未在檢察機關蹲點半年后交出了《國家公訴人——上海檢察機關深入生活札記》,薛舒的《扎西德勒,孩子》寫了自己從川西藏區到西藏腹地一路遇到的幾個藏族孩子的故事。“《上海紀實》刊發作品的共同點是關注當下現實生活”,朱大建說,這其中既有重大題材,也有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生活氣息濃郁的身邊人、身邊事,“有溫度、有感情、有新鮮感,真實熱情地反映和反思現實生活,讓讀者感到可親可近。”
《上海紀實》除了在華語文學網上線刊發,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在“絢格科技解放日報電子報欄”也能讀到。“絢格科技CEO朱偉介紹,以人來人往的上海火車站為例,14個電子報欄每天每屏約有6000人次閱讀,《上海紀實》的受歡迎度很高。“讀者對于高質量的紀實作品是有需求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作者隊伍。有了發表陣地,還要鼓勵調動年輕作者的敏感心理和他們了解社會的愿望。報告文學作家不僅是寫出來的,更是走出來的。”陸幸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