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11:41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100個周末、288位嘉賓,自去年2月15日舉辦第1期以來,由市新聞出版局、市作協、黃浦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思南讀書會”在近兩年時間里悄然累積著自己的數字和作家、讀者的情感和信任。昨天下午,100期特別活動上,集結演講嘉賓智慧的《在思南閱讀世界》文集首發,還有6位讀者第一次成為讀書會主角,登臺講述自己與讀書會結緣以來的收獲與變化。“榮譽讀者”許樹建說:“思南讀書會就像有計劃的文學課程,這一年里,我買了40本書,全讀完了。”
讀著讀著成了“一家人”
67歲的許樹建和其他5位讀者在“思南讀書會”舉辦一年之際,通過網絡征文成為“年度讀者”。許樹建還有了一張“榮譽讀者”專屬紅座椅,“老伴笑我被套牢了,我覺得彌補了自己沒念過大學的遺憾。”通過“思南讀書會”結識的書友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名字就叫做“我們一家人”。
每周六參加完活動,“70后”公司職員岑玥當晚就會把活動記錄整理出來,75歲的退休工程師杜湘濤傳來用專業相機捕捉的精彩瞬間,許樹建當編輯組織圖文,再通過電子郵件和微信群分享,一晚上就有1000個人讀到,許樹建稱之為“自己找功課做”——“來思南讀書會,只要清空腦袋,飽滿精神,‘課程’和‘老師’都是現成的、優質的,為何不珍惜這樣的機會?”
岑玥是從思南讀書會第1期起就參與的忠實讀者,“第1期嘉賓主持是王安憶,排了很長隊才入場,連角落里都站滿了人”。她清楚記得,為等候全部讀者入場,當天原定14時開始的讀書會晚了19分鐘,“這是一個嘉賓等待讀者的讀書會”。每年“世界讀書日”,思南讀書會都會舉辦特別活動,“80后”張攸蔚今年在聽作家趙麗宏朗誦巴金作品《愿化泥土》時掉了眼淚,“聽到了作家的心聲,也感到讀書會和巴老秉持的宗旨一樣——把心交給讀者。”杜湘濤很珍惜每次參加讀書會請嘉賓簽名的筆記本,“這是我的無價之寶”。“80后”馮鳴用了一個酷酷的比喻,“思南讀書會就像讀書會中的銀河戰艦,馬力十足,帶領我們在文學海洋中遨游得更遠。”
全民閱讀是場“馬拉松”
思南讀書會的“馬力”來自哪里?黃浦區委宣傳部長李崟認為,背后是公共文化活動運作機制的變化——由政府主辦為主向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社會支持、市民受益轉變。市作協黨組書記汪瀾說,這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臺上嘉賓臺下觀眾的全情參與,“寫作是寂寞的,閱讀是個人的,但在讀書會中,交流與分享產生的火花,讓作家感到溫暖,讓讀者獲得鼓勵。”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把舉辦上海書展比作短跑,“一年365天,10天上海書展和上海國際童書展之外的355天怎么辦?促進全民閱讀,建設常態化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就像一場馬拉松,考驗的是堅持和耐力。”
思南讀書會創辦人之一、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曾夢想,“逛逛書集、聽聽講座、喝喝咖啡、會會朋友,能成為市民生活的一種方式”。聽著臺上讀者的分享,他連道感動,“想不到大家真的因為讀書會交上朋友,成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