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11:40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行超 點擊: 次
11月12日,2015“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在上海舉行頒獎儀式。兒童文學評論家、理論家蔣風獲得“特殊貢獻獎”,丹麥插畫家漢娜·巴特林獲得“年度作家獎”,此外還有15部圖書、繪本與單篇作品獲獎。
由陳伯吹先生捐資設立的陳伯吹兒童文學獎起始于1981年,是中國文壇第一個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學獎項,也是迄今為止延續時間最長、獲獎作家最多的兒童文學獎。1981年,陳伯吹先生將自己積蓄的稿費55000元捐獻出來,設立了“兒童文學園丁獎”,每年評獎一次,意在鼓勵兒童文學創作。 1988年,此獎改名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30多年來,這個純粹民間的兒童文學獎已經評選了25屆。該獎堅持獎勵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注重發掘和扶持有潛力的作者,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據陳伯吹兒童文學基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周基亭介紹,2014年開始,由上海寶山區政府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投入資金,成為“國際兒童文學獎”,有了更廣闊的舞臺。目前,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由上海市文學基金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少年兒童出版社負責操作,該獎項依托上海國際童書展,以國際性評獎水準設置獎項,規范操作,獎勵世界上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人。隨著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更名為“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這個獎開始在新的平臺上展現全新的風貌。
周基亭說,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鼓勵原創,鼓勵有情懷、有創新、有兒童情趣、關照兒童心靈成長的兒童文學作品,致力于引導一種具有純正的兒童文學品味的作品,希望評選的作品能真正成為國內原創兒童文學的標桿,成為家長孩子必讀的作品。同時,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也非常關注年輕作家的成長,肯定作 家對自我和藝術形式的突破和創新。作為國際性的兒童文學大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在關注文學的本土化的前提下,也非常關注主題的普泛意義,希望獲得陳伯 吹國際兒童文學大獎的中國本土兒童文學能更容易被國外讀者認可。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葉辛是陳伯吹兒童文學基金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本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評委會主任,多年來一直主持、參與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的評選工作。他告訴記者,從設立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開始,主辦方、各屆評委的一致心愿和目標就是,讓這個獎項一屆比一屆辦得好,辦得出色。大家 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使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成為國際兒童文學界的一個標桿,讓大家知道,在中國、在上海還有這樣一個海內外都公認的兒童文學獎項。
今年是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第2屆評選。除兩項大獎之外,常新港的《我想長成一棵蔥》、李東華的《少年的榮耀》、鄭春華的《光頭校長》、韓青辰 的《小證人》、格日勒其木格·黑鶴的《血駒》獲得“2015年度圖書(文字)獎”,《噓!我們有個計劃》(文字作者/繪者:克里斯·霍頓)、《木蘭辭》 (譯者:葉鎮宇,繪者:克萊蒙斯·波萊特)、《特別快遞》(文字作者:菲利普·斯蒂德,繪者:馬修·柯德爾)、《跑跑鎮》(文字作者:亞東,繪者:麥克小 奎)、《煙》(文字作者:曹文軒,繪者:郁蓉)獲得“2015年度圖書(繪本)獎”,湯湯的《水妖喀喀莎》、王勇英的《青碟》、王璐琪的《雪的國》、史雷的《定軍山》、顧抒的《圈》獲得“2015年度單篇作品獎”。
據周基亭介紹,本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評選經歷了初評、復評、終評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每位評委在仔細讀過每種作品后,提出自己的觀點。作品的收集從2015年6月1日開始到6月30日止,10位初評評委均為上海各少兒報刊、出版社的負責人、資深編輯以及上海市新聞出版局 的相關人員。從7月26日開始,初評委經過幾輪的討論,初選出30篇單篇作品、20種圖書送交復評。10月15日,吳然、孫建江、劉緒源、楊曉暉、陳瑾瑜、周基亭、徐妍、李莉芳、劉颋9位復評評委集中討論單篇和圖書情況,選出進入終評的10種圖書和10個單篇。11月8日,由葉辛擔任評委會主席,瑪麗亞·耶穌·基爾、娜塔莉·博、皮特·格羅布勒、張子樟、張之路、劉海棲、劉緒源、周翔擔任評委的終評評委,經過兩天的討論,最終投票產生獲獎作品。
作為復評評委,陳瑾瑜的身份比較特殊,她是陳伯吹先生的侄女,也希望能夠以自己和家人的努力,延續陳伯吹先生生前的愿望和工作。陳瑾瑜說,兒童文學獎的評選細致、嚴謹。作為評委,要對送選的每一本書、每一篇作品仔細閱讀,甚至不止閱讀一遍,有的要看兩三遍,才能選出最好的作品。對于每一部作品,評委們都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指出其特色和不足之處。
她還說到,從“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到“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對發展中國兒童文學事業和將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品推向世界創造了更有利的平臺。對于陳伯吹先生的家屬來說,這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鞭策,“鞭策我們要不辜負這份榮譽,鞭策我們要以伯父為榜樣,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社會的信任,是國家的信任,我們只能為這份榮譽添彩而不能去玷污它。”
正如葉辛所說,今年的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參展作品、候選作品從數量和質量上來看,都比去年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是國內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家,甚至國際上有名的童書作家都拿來了作品參賽。因此,本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評選出的作品可謂優中選優,兩項大獎更是眾望所歸。
葉辛介紹到,上海兒童文學界與海外接觸廣泛,本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例如特殊貢獻獎,去年曾頒給海飛先生,獎掖他在促進兒童文學出版事業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今年的特殊貢獻獎得主蔣風先生是兒童文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方面一致公認的杰出貢獻者,因此,這樣的大獎歸屬可謂 實至名歸。
年屆九旬的蔣風在領取“2015特殊貢獻獎”時說:“雖然我90歲了,但我仍然把自己當作‘90后’,希望保持一顆童心,堅守到生命最后一 刻。”蔣風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專家,也是原浙江師范大學校長、國際“格林獎”評委,他用一生的心血致力于兒童文學發展,在國內率先開設兒童文學碩士點。 兒童文學評論家、終評評委劉緒源介紹說,蔣風對于當代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有著突出貢獻,他一手培養了浙江師范大學的一批兒童文學研究專家,他們學問扎實且形成了梯隊,后備力量充足。
獲得“2015年度作家獎”的是著名插畫家漢娜·巴特林,這位1962年出生于哥本哈根的丹麥插畫家,畢業于丹麥科爾根藝術學院,創作過44本 圖書。在丹麥,她的繪畫作品常年在各大城市進行巡展,此外還成立了屬于自己的“巴特林工作室”,“小象卡爾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在頒獎儀式現場,漢娜· 巴特林打開了她遠從丹麥帶來的沉甸甸的行李箱,箱子里滿滿都是她兒時讀過的童書,她將這些書視為寶藏,逐個向觀眾介紹。漢娜在獲獎感言中說到,帶來的每一本童書都對她影響很深,感謝這些童書一生的陪伴。
陳瑾瑜從2002年開始參加“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的工作,到今年已是第8次參加評獎。她認為,兒童文學有文學的功能,但是它還有更重要的教育功 能,童年所獲得的第一印象可能會對一個孩子起終身的影響。一本好的兒童文學作品除了給孩子以文學的美的熏陶,還應該讓他們能學習到人生的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東華的《少年的榮耀》就是一部以抗日戰爭時期兒童生活經歷為題材的,有藝術感和真實感的好作品。
劉緒源比較了兩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評選標準,他認為,作品的藝術性一直是評選的首要標準。比較而言,這一年涌現的作品數量更多,質量也更 好,評選中討論熱烈。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常新港的《我想成為一顆蔥》和湯湯的《水妖喀喀莎》。劉緒源說,《我想成為一顆蔥》結構零散緩慢,寫日常片段, 但小說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生活非常熟悉,是一部藝術地書寫兒童生活的佳作。湯湯的《水妖喀喀莎》在評選過程中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作品講的是,因為湖水干枯,水妖們都到了岸上,眼看著湖水漲不起來了,大家都不再等待,很多水妖都拔掉了牙齒,變成了普通人。但是,如果沒 有人堅持就不會有人解救最后的姐妹,只有喀喀莎一直在堅持。劉緒源說,作品雖然是非現實的童話,但其中有現實感,讓讀者看過之后非常感動。現在人們很容易 忘記諾言,很容易從眾,被他人改變,能夠真正堅持獨立、遵守諾言的人很少,而這樣的意志和精神在現在非常需要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