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3日10:09 來源:未知 作者:研究室 點擊: 次
“燈光不用任何修辭就可以照亮黑暗”,這是對修辭的反駁,還是向修辭的致敬?“每一個修辭都有一個神秘的拐彎”,“修辭”既然不是修辭密度的無用增殖,那么“拐彎”如何做到修辭智慧的突然轉向?11月29日,來自北京、上海及各區縣的詩人40余人,在“最美書店”鐘書閣的上海主題廳,展開了一場以“修辭的拐彎”為主題的詩歌研討會,為蓬勃發展的松江當代詩歌進行深入淺出的詩學梳理和切中肯綮的歷史定位,并就松江詩歌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和藝術策略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整個研討會分為兩部分,先后由松江區文化館館長陸春彪和上海大學教授、上海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張燁主持。松江區文廣局副局長胡春致賀詞,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詩刊》原主編葉延濱先后致辭。《詩刊》編輯部主任藍野,《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朱零,中國檢察官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邰筐,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琴安,上海作協研究室主任楊斌華,《解放日報》編輯、上海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徐芳,《文匯報》副總編、上海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繆克構,上海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繡麗,《上海詩人》編輯部主任孫思,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特聘教授、澳大利亞華裔詩人歐陽昱,上海東方城市歷史文化收藏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周黎明,“華亭詩社”社長徐俊國等詩人、評論家紛紛發言。
在一個修辭和被修辭的時代語境中,每一個人都是修辭,每一天都是修辭,詩人們用修辭與深不可測的世界進行著光明磊落的交談。近期,松江以第九屆上海朗誦藝術節為依托,密集舉行了“一封家書”詩歌朗誦會、詩意松江公益行、松江詩歌改稿會、松江詩歌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在這些具有某種修辭意味的文化活動中,松江作為“上海之根”,詩歌的拐彎在哪里,它將為上海詩歌的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一系列問題激發了與會者的濃厚興趣,也引發了許多深刻的話題和精彩的討論。與會者指出,“古有云間詩派,今有華亭詩社”,這種說法既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回顧,又是對當代褒獎和激勵。松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詩歌氛圍,尤其是近幾年來松江區委、區政府不斷加大對文化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松江詩歌有條件也有機遇為上海詩歌生態的良性構建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與會專家也真誠希望,松江的詩人們要加倍珍惜當前的詩歌環境,以剛剛出版的《華亭詩選》為新的起點,努力提高詩藝,不斷增強個人的詩歌辨識度,以優秀的文本進入全國優秀詩人的行列。
繼“松江書法現象”之后,松江詩歌的成績也備受關注,以“華亭詩社”為核心的松江當代詩歌,因為健康的創作心態、純粹的藝術追求和持續不斷的集體成果,被定位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詩歌團體之一”。“華亭詩社”由著名詩人賀敬之題寫社名,2009年在第三屆上海朗誦藝術節開幕式上揭牌,2014年正式注冊,現有會員50余名,中國作協會員3名,上海作協會員11名。詩社自成立以來,詩人們出版詩集30部,在國內重要報刊發表大量作品。《詩刊》稱華亭詩社為“群眾文化百花園中一朵淡雅芬芳的水仙花”,《人民日報》稱其為“詩人們的家”;《文學報》發表專文說,“這是一支異軍突起、給人驚喜的隊伍”;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東方衛視、上海電視臺、《解放日報》、《文匯報》等新聞媒體曾對詩社及其詩人做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