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14:5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細雨中,越來越多人來了,“思南文學之家”很快坐滿。每個人手中都捧著一本書,紅色的封面上印著“滿城多少送花人——新聞記者眼中的巴金”。書的標題來自新華社資深記者趙蘭英的報道,她還清楚記得,1992年11月25日,文化老人巴金的88歲生日,“我從衡山路走到富民路,終于在花店里買到一束花。店主說,今天好像有個人生日,是誰?巴金!”
巴金離開讀者10年了,但每年11月25日,他的生日,依然有很多人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起,每年巴老生日總要聚集在武康路113號,為讀者帶去巴老近況的一群新聞記者至今保持著這個習慣。
1999年巴老住進華東醫院后,慶生的地方換到了醫院,但習慣沒有改變?!?989年11月25日,是我第一次踏入巴老的家,很興奮,也很緊張,巴老的隨和消除了我的緊張?!北緢筚Y深記者姜小玲回憶,正是從那年開始,各媒體跑文學的記者約定每年都為巴老祝壽。讓她印象深刻的是1993年巴老生日,巴老的女兒小林介紹“姜小玲剛生了一個女兒”,她給巴老看女兒的照片,巴老連聲道“很可愛”。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資深記者王曼華記得,從她第一次去巴老家采訪起,臨別時,巴老總會把客人送到門口。她曾錄下巴老在生日時說的一段話——“我今天能夠活到90歲,是讀者養活了我,讀者要是不看不買我的書,我也活不到今天。人總是有感情的,讀者對我的感情,我忘不了,我也希望能夠有能力,有機會,表示我對他們的感情?!薄鞍屠喜幌矚g過生日,但他的生日卻幾乎成為全中國最熱鬧的生日?!壁w蘭英說,巴金的生日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這是人民對文化的致敬,對道德的贊揚,也和巴金對讀者的愛分不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