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0日16:46 來源:外聯室 作者:外聯室 點擊: 次
9月19日下午兩點,2015上海寫作計劃第二場中外作家交流會在巨鹿路675號作協大廳舉行。主持人為著名作家陳丹燕,四位嘉賓為法國的奧利維埃·羅蘭、以色列的尤迪特·卡茲邇、澳大利亞的亞當·納斯特和中國作家走走。
左起:尤迪特·卡茲邇、陳丹燕、奧利維埃·羅蘭、亞當·納斯特、走走
交流會的主題為“城市之光”。陳丹燕從30年代上海由電力供應帶來的街上霓虹閃爍和明亮的城市之光談起,講到了保證城市運行的看不見的“城市之光”——下水系統。陳丹燕說,作家們到此來分享每一個人心中城市的光,如果是具體的,它可能是一個人,如果是抽象的它可能是這個城市給予人的保護和給予人的力量,所有可以是不同的。
首先朗讀命題作文的是來自法國的奧利維埃·羅蘭,他的《紙老虎》和《獵獅人》等作品已經被譯為中文出版。他在朗讀中談到了在貝魯特的境遇,講述了心中光亮和和平之間的關系,黑暗和戰爭之間的關系,以及黑暗和過往之間的關系。對于他而言,上海也是觀察的范本,是向過往宣戰的范本。“一方面佩服人們在轉變城市面貌所展現出來的這種巨大的動力和能量,另外一方面非常喜愛(上海)過往的生活方式。”
第二位分享“城市之光”的是以色列作家尤迪特·卡茲邇,她用英語和母語希伯來語朗讀了作品。她分享的是自己的出生地海法和成長地特拉維夫-雅法之間城市之光的不同。在回應主持人關于用希伯來語創作的問題時,她說,圣經最初是以希伯來語寫成的,所以猶太人對能夠以這種原文來閱讀圣經感到幸運。“這兩種語言給我帶來的感受的區別就好象黑白電影和彩色電影之間的區別,當我使用英語的時候,我并不能感到這種語言給我帶來的這種類似于味覺或是嗅覺的感受,所以他像黑白電影一樣,但是希伯來語對我來說可以打開我所有的感官,讓我以全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第三位作家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亞當·納斯特,他近幾年在上海居住,他的《城市之光》有李白的詩、有《水滸》、有赑屃。“我試著寫下這種挑戰給我帶來的某種焦灼感,我非常喜歡目睹一切的變化的發生,但是我不太喜歡把它們寫在某一個成型的故事里。”
而中國作家走走的《城市之光》中講的是“周五的休息,民工從我身邊經過。”她認為,(農民工)從自己的出生之地到自己的謀生之地,從一個小鄉村到一個城市,甚至在一個城市中沒有主流社會位置的時候,不斷的被侵襲,不斷的被邊緣化,他們才是城市的光線。
作家們各自從自己的角度來闡釋城市之光呈現出的非常不同的面貌,引起了現場觀眾的深思。有觀眾提出了光線在城市這個空間存在的形式和意義,羅蘭認為光線分割時間和空間,光線和城市的速度也有關系,和城市的城市化的進程都有關系。例如城市中越來越多地充斥了各式燈箱廣告。
參加此次活動的有作協的會員和大量的文學愛好者,原定兩個小時的交流會由于嘉賓的精彩發言和觀眾的熱情參與而延長了時間。會后,更有讀者寄語主辦方,希望多舉辦類似交流活動,既讓讀者自己去思索去探討不同的主題,又有利于近距離對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